阅读历史 |

第98章 海城之战之总结(2 / 2)

加入书签

那十多万的生命,因为自己的一个决定!

石中元想到这些心里也是不好受。

他想让这些人死的没有价值吗?

当然不想。

可是他没有办法。

有一个机会他就需要去尝试。

整体上来说,还不算太坏,毕竟新国有四万万人口,而鬼子才七千多万人口。

大不了就打持久战,拖也要拖垮鬼子。

持久战的好处就是疲惫敌军,让敌国也饱受战争之苦。

当一个国家常年发生战争,那么他们是不可能搞经济发展的,也就会导致他的民众非常的穷苦,这将早晚让平民们感到痛苦。

同时持久战的消耗,会不停的消耗敌国的国力。

鬼子开始大举进攻海城时,新国军队已撤到了姑苏至季华乡、暨阳至梁溪等国防工事外。

本来新国军队是计划依托,兼顾国防工事做持久抵抗,但石中元的决策失误使得从危境中逃生的新国军队溃不成军,放弃了这些国防工事。

致使耗时数年苦心筑成,由东方兴登堡防线支撑的这些工事,成为摆设。

也导致了新国首都建业于是门户大开。

至此差不多历经三个月的激烈拼杀之后,海城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从新国十四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月十二日,新国军在鬼子海陆空优势火力的攻击下,伤亡惨重。

宗学林在新国十四年十一月五日于建业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海城战场新国军队伤亡已达十八万七千二百人。

此外,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至十二月二日之间,伤亡约为十万人,两项合计约为二十九万人,其中团长以上阵亡者有二十八位。

当然这只是对外公布的数据,实际高达四十多万。

海城之战,新国军队也消灭了大量的鬼子有生力量。

根据鬼子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统计,新国十四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月八日,这一期间,鬼子伤亡数字为四万零三百七十二名。

通过这个海城抗战,实际上,新国主动的使鬼子的主要的进攻方向转了一个方向。

从原本的由北向南转成了由东向西,而由东向西这个方向呢,从地理条件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新国是相对有利的,所以总体上看来,虽然这一次海城之战新国军伤亡惨重,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为的确打乱了鬼子的侵略节奏与原本计划。

当然这也会导致鬼子的报复行为,这是后话后面再说。

海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粉碎了鬼子速战速决,想要快速侵略新国,侵占新国的计划。

同时此战对于激发全新国人民以后能够进行持久抗战,这也是有重大意义的。

鬼子在海城也是伤亡惨重才用三个多月才攻下海城,这使得鬼子的军民士气受到了严重挫伤。同时,海城之战凸显出了鬼子战略上最大的致命弱点,那就是鬼子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一旦他无法在新国战场上实现速战速决,那么最后必然面临失败的下场。

当然这一点,石中元看到了,洪冬泽也看到了。

其实对于侵略者来说,只要不能速战速决,那么他们都将面临失败的下场。

海城之战告诉了全新国人民,“面对强大的对手敢于亮剑,只要不怕牺牲,最终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同时海城之战,也让新国军人们聚集在一起,一起抗战,一起保家卫国,甚至还摒弃前嫌一同并肩作战,忘记旧仇,只为抗战。

甚至有一些旧军阀,在这一次鬼子侵略时,他们也有了一些感悟,“自己人打自己人,前几十年真的是白活了”。

同时,海城之战也大声的告诉了所有的新国人民,“以民族精神为矛,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必死和必胜的信心及勇气”痛击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新国军人做到了。

新国在海城之战后,发表了战败声明,也给这一次战败做了总结。

海战之战,总结如下: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新国复兴之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