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9章 新旧之间(1 / 2)

加入书签

杨俊听完,不由得打量了诸葛亮两眼。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仅是手段狠厉,而且很聪明。他考虑到的问题,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而且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

仅从解决方案来看,诸葛亮就不仅仅是邯郸令,他是将整个赵国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以赵相的高度提出的方案。

这让他佩服的同时,又有些说不出的别扭。

你把我的事都做了,还要我做什么?

但是去除个人情绪的干扰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很高明。

尤其是根据各县的条件,集中建设工坊这一点,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的。

手工作坊大多分散,规模小,产品也少,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满足当地的需要,无法吸引外地客商去购买。可若是集中建设工坊,将某个产业做大,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这,就需要他这个赵相来部署,做出最合适的安排。

杨俊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办法好是好,只是对各县不太公平。邯郸偏占赵国之南,向南二十里就出了郡界,最远的柏人却超过二百里。将来魏郡、巨鹿照此施行,附近诸县受益比赵国更多。我赵国能管得住本郡的百姓,还能管得住往来的客商?”

诸葛亮含笑不语。

一旁陪同的官吏们也跟着轻声议论起来,而且很快就形成了争论。

邯郸县寺的掾吏认为,这是既定现实,不是邯郸令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郡里解决不了,就拦着我邯郸发展。

国相府的掾吏则认为,邯郸既是赵国都,就不能仅从邯郸县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应该考虑整个赵国的平衡,否则贫富不均,有违天子仁政本意。

刘协听他们讨论了一阵,意识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整个冀州的高度来看。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化定诸郡国的范围,让郡治成为真正的中心,而不是偏居一隅。

这样的例子,他前世就见过不少。

比如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因为偏居西南角,靠近安徽,得了个徽京的诨号。不仅在省内的存在感很低,也影响了江苏省的整个平衡。

交通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交通基本靠走的现在更是如此。

邯郸作为郡治,偏居南端,出了县境就是魏郡。邯郸发展起来,受益最大的将是魏郡的梁期县。

刘协让人将这个问题记下来,稍后做重点讨论。

涉及到行政区划,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这里面关系到无数人的利益。

——

视察完度田后,刘协回到行营,第一时间召见了赵王刘赦。

刘赦是光武帝刘秀叔父赵良的后人,至今七世。

或许是继承了赵良怕事的基因,赵国一直没什么存在感,安分守己。不惹事,也帮不上忙。之前刘协发布诏书,号召天下宗室赴朝效力,他们也没反应。如今刘协平定冀州,出巡的第一站便是赵国,刘赦未免有些紧张。

见到刘协时,刘赦便跪了下去,行大礼。

刘协将他扶了起来,好言安慰。

虽说是君臣,毕竟与普通君臣不同。论及辈份,刘赦比他高三辈,是曾祖辈,不能不有所礼敬。

见刘协很客气,刘赦放松了许多。

两人聊了几句家常,刘协问起了刘赦的家人。刘赦一一作答,又引着在堂上的子弟上前拜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