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章 造船(2 / 2)

加入书签

但他们注定没办法左右天幕,只能继续听下去————

【在唐朝以前,其实国内更喜欢走陆上丝绸之路,毕竟限制条件较少。】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比如我们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很有名。】

刘彻挑了挑眉,嗯哼,有名!不愧是他!

【不过"张骞出使西域"就不细说了,毕竟重点也不是这个。】

刘彻:“……”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对他“一带而过”!!

【反正陆上丝绸之路的确很历史悠久,只是之前我们讲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也说过了——

【于安史之乱之后,西北地区就不再受国家管控,于是就此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辖制,等到了宋朝时期,那里甚至变成了西夏以及回鹘人的地盘。】

刘彻不禁冷哼一声。

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让他心塞又气愤!!

唐朝李世民时期。

再次听到“安史之乱”,李世民还是不由得叹了口气。

不过上一次他收到了"李隆基"的回信,观其内容,已算是多有宽慰了。

不过现下,这陆上丝绸之路可是完全行得通。

但唐之后———

【到宋朝时期,陆路走不通,那就走海路。】

【而且别忘了宋朝时期的“一路向南”,这往南方偏移,可不就更靠近海岸了。】

【哦,好嘛,看来"一路向南"还是有点用的。】

赵匡胤: “……”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这种语气!

【于是从宋朝开始,海上贸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后历经了北宋,南宋,元朝,历经了一代代商人的海上贸易,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就逐渐繁荣了起来。】

【而到了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白然就成了明朝人的首选航线。

【补个知识点——海上丝绸贸易在宋朝以前自然也有,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在对外经济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那么问题又来了呦——为什么到了明朝,

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其中一点当然是造船技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足够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快,这里要更仔仔细细记下来!”

赢政立即又开口严肃嘱咐宫人。

造船!秦朝需要改进造船技术!

另一边,已经进入造纸局的墨家子田胜以及荆元二人也不禁"严阵以待"起来———

造纸和雕版印刷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也想试试造船和改进船只!

【能筑造出足以支撑长时间下海的好船,自然离不开一直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改进的造船技术。】

【正是因为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造船技术也一次次的进步。】

【所以我们讲一下船只的"进步"过程————】

【首先就是桨和檐。】

【桨诞生的时间比较早,它是船只前进的动力来源。】

【毕竟你划船浪不起来的话,就必然要用到船桨了。】

刘彻:“??”

浪?什么叫浪不起来?

【但是初期,有个问题,这船桨虽然能使小船动起来,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手最多也只能握两只船桨。】

【而多加几个人到船上,手是多了,船桨也多了,动力也足了,但人也占地方不是。】

【于是问题又来了,又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也能划得动力大一些?】

【而且在划船的时候,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毕竟船桨只能作用于水里,出水之后就没动力使船前进了。】

【然后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在桨的基础上就作了改进,发明了一种装置——即所谓的"橹"。】

【橹叶比桨更宽,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通过绳子来调整方向,并带动水中的檐叶左右摇摆,给船只提供向前的动力。】

【这个过程叫作摇橹。】

【而且橹全程都在水里工作,动力比桨大得多,一个人差不多能顶三个人的活儿。】

刘彻不禁将刚才那个疑问抛诸脑后,然后点点头。

于汉朝而言,造船技术也尤为不发达,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檐的作用凸显出来,逐渐受到追捧。】

【并且与桨相比,人们能靠船橹到达更远的地方了。】

【这是人类在动力装置上的一次进步————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扩大了在水上的活动区域。】

【而且橹在工匠们的手中也在不断升级换代。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就是檐的最新版本——即旋转橹,据说有点类似螺旋桨。】

【顾名思义,就是靠动力装置旋转起来,使得推动水的动力变得更大也更省力。】

旋转橹不可考,于是天幕之上出现了"螺旋桨"的简单构造图。

但这也足够让无数人茅塞顿开!

赶紧画下来!

【说完了橹,再来说说“舵”———】

【舵是调整方向用的,它的灵感和憎一样,依然来源于桨,毕竟一开始,桨也用于调整船的前进方向。】

【比如划桨的时候,要是驾驶小船,就只用在船两侧调整方向即可,可若是驾驶大船,那船尾之处还要再加个小人才行,当然这也没什么,但是要出海的话,如果还是这样,那肯定是不够安全。】

【于是人们根据桨的原理,继续改进,在东汉时期发明了舵。】

【即把桨叶加大变成舵叶,然后固定在船尾,再由船上的人进行操控。】

【只是在最一开始,舵叶全部在舵杆的一侧,要让它在水里转起来,那必然是很费劲的。】

【不过这难不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到了宋朝时期,造船工匠们再一次对舵进行了升级改进,并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几种———】

【嗯,宋朝,毕竟一路向南,越来越靠海,这造船技术当然也难免得升级改造一番。】

【间接影响很大嘛。】

赵匡胤:“…”

天幕!真的求求了!

【好的,话再说回来——】

【这几种按照功能改造的舵,主要分别是:

其一,叫平衡舵,舵叶在舵杆的两侧,转动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二、叫亚引航、蛇面上有很多小引

其一, 叫开孔舵, 能面上有很多小孔,转动时就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其三,叫升降舵,可以根据水位深浅来调节舵的高度。】

【综上————从桨到舵,再到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舵,这可以说是古人在造船技术上,在转向装置上的一次进步。】

天幕每讲一种改造舵的时候,其上画面就会放出相应的构造图,详细又清楚。

真可谓是贴心极了。

【好的,说完舵,让我们再来说说帆。】

【古代的船只主要靠什么作为远洋航行的动力?】

【除了桨,橹,舵,还有什么?】

【你一定会说是“帆”吧。】

【错!】【是风啦!】

惯性思维,天幕先说了"帆",于是李世民在听到其后天幕的问话后,竟下意识想的也是帆,结果…

听到后面那句“风”,李世民不禁哑然失笑。

天幕这可真是设了个陷阱啊,竟是顺着思路走了。

不过也确实是风,有风,帆才能发挥作用。

【风,也就是古代远洋航行的动力之一。】

【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则可以推动船只前行,于是,这就有了帆。】

【帆的原理,就是根据风吹来的方向调整角度,将风力分解之后,然后利用产生的向前的力,来推动船只。】

【但是呢,帆,我们也通常说帆布,既然是布的话,那长期经历"风吹雨打",自然是不抗造的。】

【于是为了让帆能顶住风的摧残,以提供更强的动力,古时的人们在制帆的工艺上也费了不少劲,最后再次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了————"硬帆"。】

【就是说,帆面每隔一段都有竹子撑住,这样的帆就会变得非常结实并且耐用。】

【除此之外,船帆的材质也自然是有所改进,不过这就要靠丝织技术的进步了。】

【比如船帆一般是用麻布,竹片,篾片,棉布,以及还有丝织品等制成的。】

【不过宋代以前,棉花种植并不普遍,一直到南宋以后,由于棉花种植日渐推

广以及棉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棉布的使用日益普遍,棉布才逐渐成为船帆的制作材料。】

【然后由此————于造船技术上,这又是古人在风力利用装置上的一次技术进步。】

赢政听得不禁连连点头,甚至自己也在桌案上尝试着“拼装”船只出来。

涂涂抹抹,涂了又改,改了又加,从船桨,船橹,船舵,再到船帆。

然后呢?还有什么吗?

【动力技术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毕竟船可是要装人的,那如果船漏水怎么办?】

【好的,我们可以提前让上船的人留个遗嘱,以免出现意外。】

赢政:“…”

刘彻:"…"李世民:“…”天幕别闹!

【咳咳,正经说回来——】

【要怎么让船只更加安全呢?】

【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想到了办法。】

【比如说以前的船只,如果有一个地方漏水,那完蛋了,水流会直接无可阻挡的流遍整个地方,那船里的人估计得后悔没提前留下遗嘱了。】

【于是为了不让没留下遗嘱成为遗憾,唐朝人就发明了"水密隔舱"。】

【所谓的水密隔舱,就是将船只分割成很多个舱,而舱与舱之间互不相通。】

【然后一个舱漏水,水不会再流进其他舱。

而靠着其他舱的浮力,船只就可以该怎么走,就继续怎么走,只需要针对性的补一下漏水的地方就行了。】

【像这种水密隔舱的设计,让船只漏水不再成为航行的致命危险。船也能因此而跑得更远,这是人类在航海安全方面的一次重大进步。】赢政看着天幕之上画面点点头。

然后又低下头,在桌案上新鲜出炉的纸张上加了几道"杠杠"。

那几道杠杠竖在赢政涂涂抹抹的船只上,着实有些……

赢政在心底暗咳一声,心想这纸张的质量还有待加强,墨色都晕染了。

反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

又看了看到最后四不像的船只,赢政不禁悻悻然放下笔。

不过到此,动力有了,安全性也有了,这船,可造起来了!!

【除了上面这些,其实相关的,还有很多技术的发明,就比如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指南针。】

【以及在一代代造船工匠的不断钻研和改进下,使得造船技术越来越先进,加上诸多其他因素,如外交关系,以及经济上的支持等,于是整体综合起来——这才有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关于造船,每个方面技术的进步,都会大大的推进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进步。】

【还有社会的发展等,军事上的进步,人才的培养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李世民认同点头,确实是如此。

从古至今,都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后世才如此发达吗?

可是想到此,李世民又皱了皱眉————

他突然又想起了那艘巨轮。

那艘巨轮!那样悠远低沉的嗡名声,竟不知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还有那样巨大的船只,远远超过现有船只的大小,如此巨大,难道只靠天幕说的这些就能办到?

不,当然不可能!

最起码那船帆就没有。

所以究竟改变了什么,为什么没有船帆,就能使那么巨大的船只得以航行于海上?

后世……究竟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越是想下去,李世民的心就不禁砰砰跳动起来,他觉得自己仿佛触及到了某种关键核心的存在。

可是却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入手。

到底是什么……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无独有偶。

冒出和李世民同样想法的人不少,毕竟当初巨轮那一幕是谁都见到过的。

如今对比天幕给出的,已经是造船技术大大进步的船只,再想起之前的巨轮,竟还是没有任何可比之态。

所以那巨轮,究竟又有何不同?

作者有话要说:

巨轮:我没想到,我还能是个伏笔?以及——

有了纸之后,始皇开发了新技能。

朕,大触画手!(认真凝视满是黑疙瘩的大船ing,满

意点头jpg)朕真的是很不错。

(真的要全方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