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禁海(2 / 2)

加入书签

把门一关,以为这样一来就能让倭寇自此上不了岸,岂不知可笑之极。毕竟一个国家但凡足够强大,那是你跟人喊着说不许人进来,人家就能不进的?倭寇要是有那么乖,何至于一再上岸作乱?】

【洪武帝推行海禁还有另一个原因,避免万邦来朝。大家肯定奇怪,万邦来朝难道不是历朝历代帝王们最高的追求吗?怎么洪武帝这位皇帝那么不按牌理出牌,竟然因为不乐意别人万邦来朝,因而推行海禁?】

是的,没错,这是什么原因?一众皇帝们表示好奇无比,很想知道朱元璋是怎么样的脑回路,他们太过于好奇了。

朱元璋!!!被沈悠骂得脸都沉下来的皇帝,更怕接下来沈悠说穿他的心思。

【那得说说明朝对于朝贡的态度了,洪武帝明确“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给予朝贡者的物品及其价值,一定要远超于来朝贡一方带来的东西。洪武帝还将贸易和朝贡绑定在一起。在洪武帝看来,农业才是国家之根本,所以他不鼓励,甚至限制商业贸易。】

【甚至洪武帝认为,藩邦来中国贸易,仅仅是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所以明朝要求,藩邦来做生意,必须伪装成为朝贡的外交使者,只有这样才准将货物带入大明境内,并且以贡品的名义押送至京。举个例子,有一年,暹罗(泰国的古称)商人认为有利可图,便带来一万斤的胡椒和苏木前来贸易。人来了,明朝政府不能说话不算数,只能全部吃下。这可苦了看仓库的人以及当时明朝的官员,货物堆满了仓库,而当时五品以上京官官俸中的七成,竟要以胡椒和苏木折算支付。】

【啧啧啧,确实,洪武帝以为华夏是中原礼仪之邦,他觉得对于其他藩邦,那必须得表现出大度,这样才能展现大明的气度。可是大明历多年战乱,底子早就空了,洪武帝一个也算是开创先例,把国库变成私库的皇帝最清楚不过。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万万不能更改。无奈之下,洪武帝怎么办?限制各国朝贡的次数,一年一次,或者三五年才能进大明一次】

【对此,洪武帝一定觉得自己是个大聪明。毕竟他既展示了大明的国富民强,让世界都看到大明的富裕,更让这些藩邦对大明感激无比。切,却不知那些个国都把大明当成了冤大头。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笑话他呢。或许是从骨子里因为出身太低,洪武帝是极其自卑又多疑的,虽然更迫切于证明自己。然而作为一个皇帝啊,拿天下

百姓辛苦交上的赋税充面子,应该吗?】

【面子是什么,都当上皇帝了,要那面子干什么?不能否认洪武帝心里是有百姓的,然而在很多事情上朱元璋缺少远见,至少,所谓的“厚往薄来”,打肿脸充胖子,把大明百姓的钱便宜了别国的人,实在不可取。把那些钱用到百姓头上,减轻百姓赋税不好吗?不然用那些钱为百姓多修几条路,多建几条水利,造福于百姓,不比对他国施恩,却未必能得他国感激,更被当成冤大头要好?皇帝的面子,比起百姓真真得利,孰轻孰重,大抵皇帝们各有不同想法。】

其实吧,这“厚往薄来”的传统真不是朱元璋开的好头,就是秦始皇对此也觉得不算太大的事。想他国库的钱,也不至于让他为了不让他国前来朝贡而想出海禁这样的政策来。嗯,算了,不论了。

刘邦反倒十分认可沈悠那句话,面子是什么,都当上皇帝了,要那面子干什么?只要能让百姓好,皇帝的面子不要也罢。他就打算这么干!

为此,刘邦觉得沈悠实属同道中人,将来要是沈悠能论及于他,肯定能懂他的心思。

李世民倒是挑了挑眉,大唐其实现在也缺钱,正因为缺钱,谁也别想跟他说钱的事。嗯,虽然这会儿他用不着操心朝贡的事。将来,将来视情况而定,反正绝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朱元璋脸上那是青一阵红一阵,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心思竟然全都叫人看穿了!没钱,他是心里没有多少的底气,为此更急于证明自己。可要说他心里没有百姓,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爹,天幕都说了海禁不可取,不如咱们听完之后再商量该怎么样才能解决倭寇。”朱标听着老爹被骂,面上亦是讪讪,赶紧出言劝说,好让朱元璋先过了这个坎,莫纠结。发现问题所在,他们就能解决问题,不是什么大事对吧!

朱元璋吸了好几口气,谁要是敢当着他的面说他推行的海禁有问题,他定是不会轻饶了人。架不住是天幕啊,听着天幕论起这一项政策对后世产生的恶劣影响,朱元璋哪怕心里不服气,那也奈何不得沈悠。而且朱标说得对,沈悠显然是要继续说下去的,那就听完再论。

他就不信了,果真海禁百害而无一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