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 狠辣(1 / 2)
作为旁观者的薄姬只想说,戚姬再得宠又如何,刘邦清醒得不会让任何人损及他的江山。吕雉提了好建议,能让刘邦不至于自己作死,有什么理由刘邦不听?
大汉朝刚建,百废待兴,不错,大家伙都清楚刘邦的心思在对付异姓王上,可是铜匦之制一但开启,意义将完全不一样。刘邦就相当于明晃晃的告诉全天下的人,他不相信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人。
试问如果中央政权的人和各诸侯团结一致,彼时的大汉朝会怎么样?刘邦又该是怎么样?
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本就尚未稳固的大汉江山未必不会葬送在刘邦手里。
铜匦之制不是不好,只是暂时不适合大汉用。
无为而治是适合现在的大汉治国之道,有什么想做的事,刘邦只能悄悄的来,绝对不能大张旗鼓,闹得人尽皆知。
刘彻此时的眼中迸发出一道光芒,一时间扫过底下的臣子们。一干臣子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大汉此时不同于往日,很明显刘彻对铜匦之制相当的意动,正因为如此,更让人害怕。
谁家能没点事儿?谁又都乐意被人盯着看着?
但对刘彻来说,管你们这些人乐不乐意被人看着管着,于他而言,怎么样对他有利,他就得怎么做。
刘彻没有立刻下令,让人这就去学着武则天的操作,可了解刘彻的人都知道,刘彻是一个实干家,每一回想做什么事,干脆利落的干完了,多一句提的都不带。
不吱声的刘彻更可怕!
【这对当时的武则天那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正是由此开启武则天的酷吏政治时代,可以说,因为铜匦之制,上至皇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武则天意图控制天下的野心。武则天手底下的酷吏们,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都是通过告密一步一步的成为武则天的重臣。】
【随着武则天借用佛教,营造出女主可主天下的局面,她更是让人建起明堂。明堂,“天子坐明堂”。我们学的《木兰诗》里的这一句,什么意思呢?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北魏时有明堂的存在,至于唐,明堂的修建图纸已然不复存在。所以这明堂到底要怎么建,各家争论不休。】
【想当年隋朝的隋文帝和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在位时也曾动过修建明堂的心思,无奈朝堂上的大臣文人们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以至于明堂的计划提出了,最后却因为定不下修建的方案,最终不了了之。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她是吸取了教训,心知要是听那些文人的话,明堂是断然不可能建得起来的。她不找文人了,直接找实干家,弄了一批擅长建筑的人,不二话的修建起明堂来。】
【一年后,明堂建成,武则天于明堂之内大宴群臣,给参观者赐予酒食,揽尽天下人心。更是公开放任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世界历
史上都极为罕见。吐蕃等世界各国听说明堂建成,皆遣使来贺。武则天就是要证明给天下人看,李世民和李治他们想干而干不成的事,看,她就干成了。天子坐明堂,以前的是什么样她管不着,从现在开始,明堂就是她让人建成的模样。】
这霸气的一番话,谁又能说不对?武则天已经在用行动向天下人证明了,她是一个干事实儿的人。
刘邦实在没能忍住的道:“这大唐有钱。”
吕雉立刻道:“陛下是忘了,这武则天是得唐三代明君积累下了家业,陛下是从无到有。您将来无论为后代子孙留下多少家业,无人能抹去陛下的付出。”
听到这话,刘邦也罢,薄姬也好,都不由自主的看向吕雉,他们不想承认,却不得不承认,吕雉再狠,她却也敬重刘邦,纵然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绝对是一个好君王。因此,吕雉从来不吝啬对刘邦的夸赞和肯定。
薄姬很是意外,她原以为吕雉对刘邦更多是恨,现在看来却不单单是恨。也有敬重,钦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