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南下(3)(2 / 2)
潘主簿虽然有些犹豫,不过也不再反对了。姜远要动用麾下的兵将,他当然没法多说什么,何况如果只是在味县县城内排查编户那倒也不算太难。
姜远随后赶到城外自己麾下的主营,找来了姜志让他去军中挑选能担当此任的士兵,选拔要求一是要能读能写,二是会基本的算数统筹,三是要对南中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符合前两条标准的人才在辎重营有不少,这些人平时负责全军的粮草辎重,分类归纳、清点核算的能力不在话下,但第三条熟悉南中风土人情这就有些困难了。
不过眼下编户只是在味县城内进行,倒也不用太严格要求选出来干活的人对南中有多么深的见识。
最终姜志按照姜远的要求挑了五十来个人,其中出身蛮族的士兵也有不少,足以应对与当地人交流的情况。
根据之前朝廷所掌握的户籍资料来看,南中七郡六十三城有户十四万,六十余万人口。这个数量在账面上已经相当不少,因为季汉所掌握的益州本部人口也只有二十余万户九十余万人口。
当然这两个数字是远远低于南中和益州实际拥有的人口数的,这一点即便姜远不用去调查心里也完全清楚。
除去不算在编户之内的兵户和吏户,还有大量世家豪族的萌附人口没有被统计在编户之内。
这些世家大族从刘璋父子时代就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萌附人口和土地,其名下萌附人口的子子孙孙都不进入季汉编户,几十年下来已经隐藏了很多人口,这种情况在益州本土和南中都十分普遍。
隐户的存在使得朝廷无法完全掌握国家领土之内应有的资源,对于准备长期进行战争的季汉政权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姜远原本希望趁着延熙十九年胜利夺取陇右和凉州之地的东风掀起一股在全国范围内排查人口重新编户的潮流,然而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们似乎都没有足够的决心去做这样的事。
不过比起以前的不思变通,这一次刘禅好歹松口答应让他自行在南中地区征兵,虽然依旧加上了要在南部三郡进行的限制。
朝廷还没有勇气去解决掉世家大族们的持续存在对国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这次也只是选择牺牲边陲地区一些远离朝廷的世家大族的利益,来换取补充军力维持战备。
这背后的理由,姜远也大致能理解,无论是朝廷还是天子本人都没有想好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所以问题只能被无限搁置下去。
诸葛亮在世时,采用的是有限度的打压加制衡的策略,以换取举国上下对北伐的支持。而且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把公正公平这一点做到了人所能及的极致,所以所有人都能心悦诚服。
如今时过境迁,必须承认季汉的朝廷和官场不再像诸葛亮在时那样清明,朝廷也和世家大族走得越来越近,彼此关系纠缠交错难以理清。
究竟是沉疴下猛药,还是温水煮青蛙,这两条摆在眼前的路连姜远也觉得难选。
这就像策士献计时一般有上中下三计一样,上计太急下计太缓,提议的人就是希望明公能够选中中间那一计,所谓上下两计不过是摆出来显得自己思虑周全罢了。
但眼下的中计又在何方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