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疑云(2)(2 / 2)
姜远确实不是顺路过来视察,他和文鸯在帐中坐下,说出了自己的心中关于荆州局势的疑虑。
文鸯听完之后思考了一阵,问道:“吴主驱逐魏使是在一月下旬的事?”
“差不多是这个时间。”
“魏使从建业返回许昌,而后二月中魏军开始在襄阳造船、编练水军。眼下是三月初,我方已经探听到东吴增兵南郡之事。”文鸯把时间梳理了一遍,而后和姜远对视。
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懂了,他们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情报的传递需要时间,季汉打探到魏军在襄阳的动向和东吴在南郡的动向的时间相隔很短,说明魏吴两方先后在荆州布阵的时间点十分接近。
“东吴增兵南郡的反应太快了吧。”文鸯见姜远似乎已经理解了,便直白地说道。
“除非他们在魏国内部有探子,且在第一时间知晓了王基的意图。”姜远顺着他的话推想道。
文鸯摇头:“这样不太对。”
“确实,襄阳和南郡的兵力增加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王基刚集结了重兵,对岸东吴也立刻补上了与之抗衡的兵力。”
“就好像许昌传出了两条命令,一条让王基准备伐吴,一条让东吴准备抗魏。”文鸯说罢自嘲一笑。
姜远知道他这一笑的意思,许昌同时给王基和东吴传令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面有问题。
但如果以此假设来推论,反倒可以解释吴军的动作为何能如此迅速。
在这个情报传递依靠人力的时代,能够如此迅速对对岸之敌的变化做出准确反应,除了有远见卓识之能士料敌于先之外,或许只有一种解释——双方早就通气合谋,看似突然的军事调动其实是一早就安排好的。
“将军是不是想到,东吴有可能和魏军秘密形成联合?”文鸯对此尚不太有把握,所以问话时的语气小心翼翼。
姜远无声地点头,示意文鸯先不要说话,让他再思考一番。
三家都想要争夺最后的一统,那么很容易形成较弱的两方互相联合对付最强一方的局面,这也是季汉和孙吴之间维持联盟的基础。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曹魏是当之无愧的最强,东吴排第二,季汉最弱,所以汉吴联盟一致抗魏。但在汉军夺取关中之地之后,天下的局势隐然已经发生了变化。
曹魏依旧还是最强,但对汉、吴两家已经不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至于现在谁是第二,恐怕三家各自心里的答案都不一样……
“看来我得再去一趟南郑。阿鸯,今日我们所谈之事,你且不要和任何人说。”姜远对文鸯嘱咐道。
此事关系重大,仅靠无凭无据的猜测和推论是不够的,姜远觉得需要和姜维好好商量如何理清头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