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6章 做梦的傻瓜(1 / 2)

加入书签

“我想起了那天;

我将他留在了,圣达菲西部的车站;

我们那时只有十七岁,他确实充满了甜美的气息;

我依然我行我素,做我该做的事···”

影片开头,便是洛杉矶拥堵的高速公路。

这是洛杉矶清晨的常见景象,据说,很多长途跋涉去上班的女性,早起之后不会直接化妆,而会在堵车的间隙化妆,时间绰绰有余。

电影里这些人也是一样,有人在亲热,有人在打电话,有人不断拧着广播的频道,有人拿着电话,焦急的练习着之后的台词···

紧跟着音乐声响起,一帮人呼啦啦从车里出来,在拥堵的路上唱歌跳舞。从色调,到动作,再到年代味浓重的爵士乐,处处都透着一股上世纪的味道。

意大利是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威尼斯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电影节,评委也罢,观众也罢,对于艺术都有相当高的品味。

导演满地走,大师不如狗,观众们早就看厌了所谓的创新设计。

玩花儿的,人家才是专业的。

美国电影的输出也有讲究,要么是特效大片,要么是政治色彩浓重的社会片。欧洲的大老爷们也都是这么认为,并对于没文化老表的电影艺术大加斥责···

水城观众对于美国电影的印象就是斯科塞斯等人的电影,浓厚的质感色彩,挣扎的人物。此时乍一看到如此欢脱特别的电影,都有点惊喜。

要说创意,也没啥创意,五分钟的长镜头调度虽然很惊艳,但在艺术电影大本营,啥样的花招没见过?并不出奇。

这个开头,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种阳光向上的势头,那种我行我素的光芒。

创新的玩意,看多了也累人。反倒是达米恩这样用年轻人的思维,拍摄出的一部怀旧作品,更显惊艳。

《爱乐之城》的故事并不复杂,没有任何花花绕的剧情或者说叙事上的陷阱,讲的就是塞巴斯和米娅,从初见,相识,到相知,到相守,最后各奔东西的故事。

非常规整的结构,分别对应电影的五个篇章:冬、春、夏、秋、冬。顾名思义,每个季节的特点也是每个章节的主题。

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拍摄地是洛杉矶,甭管什么季节,都是一脑门子的阳光灿烂,压根看不出季节变幻。

没有落英纷飞的春,没有烟花漫天的夏,没有落叶静美的秋,也没有银装素裹的冬。

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阳光和灿烂的色彩,梦幻,正如同片名所言:nd。

冬,茫茫人海中总会诞生那么一两对的爱情,有的是优雅的一见钟情,还有的会像是塞巴斯和米娅,互相给对方一个中指。

春,山坡上,紫罗兰的天空下,机缘巧合再遇,情愫暗生,但仍旧害羞,便有了“我们驻足于眼前美景,为情侣量身而定···可惜,这里只有我和你···”这句傲娇专用词。

两人互生好感,但又不知对方的真实想法。含蓄地让爱情的种子随之生长。

直到米娅从晚宴上逃开,两人在昏暗的银幕下,当决心在一起时,害羞的手会说话。

夏,一旦恋爱,往往无视别人般地往外搬一箱箱狗粮。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一起旅游,一起恶作剧,一起见各自的朋友。

进入对方的兴趣圈,觉得干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对方,而去学试新的东西,于是米娅选择去爱上爵士。因为对方,而去放弃自己的兴趣,于是塞巴斯决定放弃爵士酒吧。

如此,隔阂便出现了。

秋,两人积蓄已久的矛盾内心伴随火鸡的烤焦,向外喷涌而出。塞巴斯早已认命选择破碎的爵士梦被米娅拼好,而米娅伤心欲绝被迫放弃的小演员梦被塞巴斯再度拎起。

天文台外,曾经在星空中共舞的两人,在最后的长椅上做各自梦想的祈祷者。

冬,又是一个冬日,却早已物是人非。

两人各自完成了梦想,塞巴斯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米娅顺利成为了女演员,还有了幸福的家庭。

便是四目相对,想的也不再是爱情,而是祝福。相互成全,相互协助,而不是一味所取和埋怨对方的无能。

其实是特别俗的一个故事,但是在达米恩的音乐、讲述手法和色彩风格之下,引人入胜,看到最后那一段蒙太奇的时候,放映厅都有不少女士在抹泪。

包括万年身边的媳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