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7章 从up主到导演(2 / 2)

加入书签

“干杯!”

“哈!”万年长出一口气,“您这回过来是要干嘛?”

“你还真是当甩手掌柜的料,撂下就跑的没影,”老贾笑道,“电影节的事情呗,还能是啥?”

万年抿了口甜丝丝的劣质红酒,笑道,“您那边一直不说话,我也就不问咯。”

“我要是拿钱跑了呢?”

“跑哪儿去?”万年笑道,“您要是跑了,追您可不止是我,还有平遥那几位老爷!”

“哈哈,行啊,是个干大事的料!”

贾科长咬了口羊肉,被烫的一激灵,“别的单元没问题,马可穆勒那三个老爷子虽然互相看不对眼,但都愿意来捧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你说的那个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

“怎么呢?”宁皓问,“我们搞的那个七十二变计划还挺好办啊,挺多有才的电影人啊。”

贾科长没好气道,“那是运气好,你们现在能碰见忻玉昆,碰见杨青,挖出韩延跟文木野。未来呢,甭管是学院里的,还是业余的,总得有个标准,让我们看见他的潜力才行。

就比如你,宁皓,你拍过mv,写过剧本,学过美术,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才气。忻玉昆,稍微弱一点,但是剧本写得好。这都是闪光点,能被咱们挑出来。可是那些纯粹业余的人呢,他们要是想出人头地,那就得一年一年的熬,还不一定能见着光。”

“有才华怎么都能看出来,我觉得甭担心!”宁皓心挺宽,“再说了,未来咱们不还搞基建吗?找找有想法的年轻人,京影划拉一波,中戏划拉一波,跟夏令营似的集中起来,从写剧本搞起,选镜头、设计灯光、拍摄一条龙学下来。

剧本写得好,镜头玩的好,灯光色彩有想法的,给钱给人手,影展一上,名声一出,市场一发行,这不就完了。”

“···”

万年特糟心的看着他,吐槽道,“等会儿,《心迷宫》那样的,上映都将将回本。当时排片你知道多少?5%!影院都不想冒险,拿了奖又如何?王晓帅的电影也拿奖,有人看吗?看的人越少,他们就跟观众越远,作品受到的关注也越少,这就是个死循环!”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系统里,一个新人的破土而出,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

科班的求学,毕业之后的碰壁再碰壁,从踌躇满志到活下去就行。

最主要的,是辈分的制约,是条条框框的束缚。

很多年轻人的创意跟激情就这样在漫长的时日中缓缓磨损消散,等到他有自主创作的权力那天,充斥于脑海的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而是以往那些束缚着自己的框架。

在复杂的、摇摇晃晃的脚手架之间,把自己可怜的表达欲望塞进去,这就是许多创作者最终的结局。

举个例子,地下电影时期,第六代导演可以说是才气勃发,不管是创意还是思想都是尖锐酷烈,透着生命力。而一旦放开,让他们成为框框架架保护之下的“局内人”之后,那种才华跟锐气就消失了。

或者说,能透过那层框架显露出来的才气,已经浅薄黯淡到不可见。

“这也不是咱们能解决的,培养导演就是极限了,总不能,咱再弄一条艺术院线吧?”

宁皓也无奈,“谁都是从自我表达来,再往市场导向去,哪儿有上来就能跟观众交流的?”

“老古董!”

万年笑道,“你知道什么叫网络电影吗?”

“那不也得让人家看上你的电影?平台又不是做慈善的,不赚钱的事儿,人家凭啥要干?”

宁皓嗤之以鼻,“那样跟院线也没多大区别啊。”

“说你老古董吧!知道b站吗?”

“所以呢?”老古董宁皓撇着嘴问。

“咱们主流的影视生产和培养问题太多,太细分。贾导你是学文学的,宁皓你是学摄影的,郭凡就更偏,他是学制片的。这说明什么?现有的专业划分跟能力都没关联了,很多没有进你这个圈的,他也可以学到,就是不再像过去那种情况了。

传统的学院模式已经不适合这个版本了,咱们应该找一个截然不同的工业人才培养的路子。我觉得,这条路在自媒体上。”

“你是说,咱们从那些自制视频的自媒体人里头选?”贾科长问。

“对啊,现在手机拍摄效果不比一些摄影机差,您之前提过一个概念:电影的业余化,他们情感能投入实处,他们不理会专业方式所以能创新,他们不在乎固有的行业标准,因而有更多元的观念。

最重要的是,这一代人从小就活在各种视觉化的元素中,用影像来创作,对于他们就像是本能一样,完全是表达欲望的流淌。

由这一代人创作的短片,或者说,这些up主创作的短片,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电影的新形态:流媒体化、个人化、高效化。”

万年补充道,“咱们可以在b站设立一个短片专区,有想法的都来投稿,每年电影展的时候,咱们选一批出来,从工业化教起。学生拍摄的短片,咱们可以继续放到b站上,让观众和创作者交流,这可比登陆院线,然后跟影评人打嘴炮来的简单多了。”

“不是啊,我有个问题,人家网站能跟咱们合作?”贾科长疑惑道。

旁边,宁皓戳戳自己老乡的肩膀,小声道,“别担心,那货是b站最大的股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