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5 章(1 / 2)
1985年元旦,李荞荞刚给餐馆和酱菜厂的员工发完红包,就准备回家吃饭,外头的寒风吹得人头皮都一阵阵地疼,李荞荞裹紧了围巾,加快了脚步。
她到家的时候,已经6点了,一进门就问道:“妈妈,小华她们过来没?”
张桂平从厨房里探出身子来,“来了,孩子们嚷着要吃罐头,他们带出去了,估计一会儿就该回来了。”
李荞荞放了包,就利索地套上了围裙,进厨房帮忙。
张桂平笑道:“你别把衣服弄脏了,就剩一个糖醋排骨了,你歇会,我来做!”
“没事,妈,我来吧,我现在一年到头在家里也做不了几次饭,难得今天小华她们也在,我来。”
张桂平就把位置让给了她,到旁边去切黄瓜丝了,和儿媳道:“家里的事,你别操心,你们外面的事,我帮不上忙,家里的事,我还干得动。”
荞荞笑道:“好,妈妈!”
张桂平又问道:“今年奖金给他们发了没?”
“发了,妈,今年盈利还好,一人多发了一十块钱,大家都高兴得很。”
张桂平笑道:“那就好!”又问道:“荞荞,小华是不是升主任了啊?今天她一来,我就听鸿宇喊什么‘许主任,许主任’的。”
荞荞应道:“是,10月份就升了,鸿宇向来喜欢和小华开玩笑,年轻的时候就这样,这都多少年了,还改不掉。”
张桂平笑道:“你们和小华夫妻俩是老朋友了,在一块也不用端着、显摆什么的,可不就显得孩子气。”又有些感慨地道:“小华真是厉害,30岁去读大学,毕业后就进轻工业部食品局,又在职读研究生,她大学毕业才三年呢,就是主任了,我看再两年,升局长都有可能。”
荞荞点头道:“是,小华很厉害,她去年对甜菜制糖技术中应用‘种子煮糖’工艺创造,我听鸿宇说在国内外都是创举,现在成了华国甜菜制糖技术的标准工艺。今年年初的时候,又去春市糖厂,帮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工作,听说成果很好。”
张桂平笑道:“你们姐妹俩都努力。”她对这个儿媳是非常满意的,虽然学历不如她儿子,但是人善良、聪明、勤快,又明事理,文化`革命那几年里,鸿宇自身难保,整个家都是荞荞在撑着。
那么多年,荞荞一句怨言都没有,每回鸿宇挨了整回家来,荞荞都心疼得暗地里掉眼泪,但是当着鸿宇的面,一点害怕、痛苦的情绪都不露,只高高兴兴地张罗着吃喝,和鸿宇说一些小娃娃们闹的笑话。
她那时候就觉得,鸿宇娶到这样一个媳妇,真是福气。
完全没想到,鸿宇的福气还在后头。1982年,改革开放的风在华国渐渐吹起来了,荞荞辞了菜市的工作,利用这些年攒的钱,开了一个小小的餐馆,短短三年,小餐馆就成了大餐馆,现在“南小居”餐馆在京大附近也颇有一些名气。
因为荞荞自制的酱菜很受顾客的欢迎,她干脆又办了个小
厂,请了几个工人来,按她的配方来生产酱菜。
当时这个酱菜厂,她们是有心却无力,实在是一个餐馆已经投入他们全家这么多年的积蓄,是小华拿了一笔钱来,说要入股,还叮嘱荞荞要做好酱菜配方的保密工作。
这么几年,酱菜厂也从几个人变成了几十个人,当初的成本已经几十倍地返还了回来。
如果不是家里太穷,她相信荞荞肯定也能读个大学。
眼看着荞荞熟练地炒糖色、给排骨下锅,张桂平忍不住感慨了句:“荞荞,你真是太能干了,有时候我都觉得我家鸿宇是捡到宝了。”
荞荞脸上微微红了下,“妈,不是说好,不在家里瞎夸吗?”
张桂平笑道:“行,行,我不夸,我自个心里偷着乐呵。”要是早知道儿子儿媳这么能干,她当初也不会为着给儿子抢个一间半间的房子,和继子女死磕。
婆媳俩正说着,小华夫妻俩和刘鸿宇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小华见荞荞到家来了,笑道:“荞荞,我们拆两瓶罐头吃,刚才小龙和小虎非要吃京市罐头厂的罐头,我们去买了好几瓶。”
荞荞有些奇怪地问道:“怎么非要吃京市罐头厂的啊?”
刘鸿宇笑道:“我们刚才聊天,说郑总工最近研制了几款新罐头,孩子们就要去买。”刘鸿宇说的郑总工是郑楠,她硕士毕业后,回到了原单位,从工艺科副主任做起,几年时间已经做到了副总工的位置。
荞荞笑问道:“楠姐最近怎么样?小华你去看她没?”
小华点头,“前两天去的,还好,就是和耿哥的事一直没有动静,耿哥来找我说了几次,让我给他出出主意,我可不敢出,楠姐都说了要考虑考虑。”又道:“刚才刘哥说写小说没灵感,我俩瞎扯了一会儿罐头厂的事。”
荞荞麻利地把糖醋排骨装了盘,然后才道:“鸿宇和你们提没,他的新书就要出版了。”
小华道:“哪要他说,我都在报纸上看到了,刘作家的新著《血色青春》,下个月就要出版,我刚和刘哥说,给我留几本签名本,这是原版的,等过个一一十年,这一版绝版后,价格往上翻几十番了,我再出手。”
刘鸿宇微微笑道:“小华,你对我这么有信心吗?这书出来反响怎么样,我自己都不敢确定,你就敢说一一十年后的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