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前车之鉴(2 / 2)
上次借钱的时候不是这样啊?
韩援朝一念及此,把目光投向了韩兆贵那辆桑塔纳,难道真是桑塔纳的作用。
不管韩援朝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钱总归是借来了,接下来他们得赶紧订车,这么些钱一年光是利息就得十多万,算上之前借的,一年要付出去的利息就要将近二十万。
这么一想,两人顿时压力山大。
得,别想了,赶紧买车招人吧。
韩兆贵不光在村里借钱,还跟柯寨、丁屯的人借钱,这几天闹的周围人尽皆知。
放在后世这事已经有集资倾向了,好在这年头政|府管的还不严格。
不过当何平听说了这件事之后,还是授意村委会的人找韩兆贵、韩援朝两人谈了一次话。
谈话的目的很简单,提醒他们大规模集资的危险性,督促他们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
韩兆贵两人的操作让何平想起了后世八十年代之江温州盛行过的“抬会”。
“抬会”是之江省人对于民间借贷的一种称呼。
在80年代初期,温州民间企业已经十分发达,在银行业放贷条件严苛的条件下,很多企业对金融的需求迫在眉睫。
1984年9月,一家叫做“方兴钱庄”的地|下|钱|庄应运而生。
它的创始人方培林翻寻中央文件发现了一句话:“鼓励农民集资兴办各种事业,尤其是兴办开发性事业……”
正是这句话被方培林认定他可以钻这个法律空子。
钱庄在9月29日开张,方培林在门上贴出一张比银行更为优惠也更为灵活的存贷表:长期存款月息1.2%,三个月以上结算;临时存款月息1%,随时存取;贷出款项月息2%,视情况而定。
他的钱庄开到第二天,当地的农业银行就上门查封,方培林只好把招牌摘下来。
但钱庄的查封并没有阻止温州地下金融活动的繁衍,相反的,由于国内银行对于私人企业不得发放贷款的规定,他们的活动转到地下之后更加猖獗了。
根据资料显示,1984年的温州,通过抬会这种方式进入地下金融市场的民间资本超过三亿元。到1986年,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企业对于资金渴求更加迫切,常规的信贷效益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借贷需求,有人开始玩起了高息融资的游戏,基本可以看做是后世互联网P2P的一种翻版。
他们的规矩也很简单,一个会员入会交1.16万元,从第二个月开始,会主每月付给会员9000元,连续12个月,计10.8万元;从第十三个月起,会员再付给会主3000元,连续付88个月,计26.4万元,会主仍然每月付出9000元。如此循环滚动,一个会期为100个月。有人计算过,一个1.16万元的会员要维持下去,到第六个月必须发展22个会员,到第十二个月,要发展691个会员,到第十八个月,就要发展20883个会员。
这种模式相信很多朋友都熟悉,你可以叫它庞氏骗局,也可以叫它P2P,或者叫它传销也可以,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骗。
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诱惑让所有人为之疯狂,在短短两年之间,温州九县两区30万人卷入其中,会款发生额达12亿元之巨。
这种经典的庞氏骗局注定是无法长久维持的,时间进入86年下半年温州地区便开始陷入空前的混乱,成千上万的讨债者疯了似地冲向债务人的家。
最后的结局异常惨烈,抬会也以这种残酷、疯狂、血腥的姿态成为中国现代改革史上一段最为可笑的骗局。
韩兆贵和韩援朝在被村委会约谈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么多钱如果真的出现了任何意外,把他和韩兆贵两人卖了都赔不起。
这还不仅仅是欠债还钱的问题,全村那么多户人家借给他们钱,还有不少是外村的。
如果到时候他们真的还不上了,是很容易会闹出大事的。
两人心中那刚翘起来的小尾巴立刻安分了下来,打定主意今年挣了钱可不能再花了,赶紧把钱还完心里才能踏实一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