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24章 运—18“大海豚”(2 / 2)

加入书签

还有薛卫东的“金头盔”不敢碰的装备?难不成天上的运18它不是带翅膀的飞机?

薛卫东摇了摇头,同样颇感无奈:“谁让这款飞机隶属于第二炮兵,那地方的东西谁敢碰?”

此话一出,在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傻眼了。

谁也没想到运—18“大海豚”的来头竟然这么大,居然是那支部队的专用装备,这就难怪他们这些在部队里干了十几、二十年的干部竟然连见都没见过,如果是那支部队的东西,那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连部队名称都带着不足为外人道的迷惑性,就别说自己的装备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按道理第二炮兵应该是对航天产品更情有独钟,对航空产品兴趣不能说没有,但绝对不会很强烈,最起码不会定制什么专用飞机。

问题是数年前腾飞集团为了解决配套生产的大型导弹弹体和燃料储存罐的运输问题,以空军退役的伊尔—18为蓝本,换上了功率更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大量先进复合材料,打造出四架运—16“空中专车”特种运输机。

至此之后,位于秦岭南麓的腾飞集团航天制造厂生产的远程导弹部件全部用运—16进行运输,不但效率更快,而且稳定性更佳。

而产品生产效率的上升,也促使第二炮兵部队装备更新速度的加快。

平时的时候这种提升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当时的部队经费有限,用于装备更新的资金并不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过得去也就行了。

然而一场大事件却将这种过得去的心态彻底打碎,作为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当中最具威慑力的军种,第二炮兵肩负的任务不可单单是洗地,更是要对境外敌对势力实施战略威慑。

而以大事件时的装备水平,第二炮兵很难同时完成这两件颇为繁重的任务。

所以更新装备,全面提升战斗力便成为第二炮兵极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想要更新装备就要提高产能,想要提升产能,就必须把效率发挥到极致,于是乎第二炮兵部队的首长们忽然发现运—16特种运输机真是香到不得了,只可惜只有区区四架,显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增加,必须增加!

于是便会同总部,向运—16的制造商,腾飞集团下了一份采购六架运—16的单子。

拿到订单的腾飞集团非但没高兴,反而犯起了难,没办法,运—16的改装基础型号,伊尔—18已经被空军全部淘汰,根本就找不到适合改装的原始机型,怎么办?

实在是没办法了,腾飞集团干脆把运—17给拎出来,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即所谓的空中专车Ⅱ,运—18,“大海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