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章 君要臣死(2 / 2)

加入书签

官居太傅之后,陈知忌不仅没有达官显贵的架子,而且还在皇宫之外,开坛讲学,天下学子,无不慕名而来。

二十年间,陈知忌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他本人,却从未过多涉入朝堂。

然而,也正是因为缺少了对官场之道的了解,晚年的陈知忌,被人以流言诬陷,遭圣心猜忌。

六十二岁,明帝日衰,太子监国,而京中流言,愈加汹涌。

六十三岁,陈知忌被明帝赐下毒酒,饮恨正德殿。

次年,太子登基,改年号弘运。

……

方平安承认自己有赌的成分,但他赌对了。

气机不散,定有怨灵残存,即便无需拔除,也必能被怨灵录收录。

可此刻,看完陈知忌生平的方平安,却是高兴不起来。

现在的他终于知道,陈知忌为什么会被赐死了。

当时京中流言最狠的一条,便是“陈知忌欲联络党羽,驾驭太子,操控朝政”。

或许明帝相信陈知忌绝对不会谋反,但他还是必须赐死后者,因为后者,有谋反的能力。

新君年少,一旦有人拥护太傅,后果将不堪设想。

大乾五百年基业,不能葬送在他们父子二人手里。

所以,明帝真正的意图,是在为太子铺路。

虽然明帝的做法不能说是昏庸残暴,但这般德高望重,无欲无争的儒林大贤,只因一时猜忌,便被无情赐死,伴君如伴虎,不外如是了吧。

大乾文坛,又少一引路之人也。

皇帝赐死,有时候就是如此便利。

被赐死的人,不是你不知道他有什么罪,而是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罪。

在这个封建王朝的时代,任你位高权重,任你名垂千古,君上一言,便能定你生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如果没有一个明德之君,如果没有一座正义朝堂,世间便无一安乐之地。

方平安的内心,五味陈杂。

直至深夜,他才得以平静下来。

方平安想了很多,但想得再多,都不如那一句话。

为大乾做点什么。

将大胆的想法暗藏心底,方平安望向了怨灵画像下方的【超度】、【伸冤】、【还愿】。

【超度】:

超度“陈知忌”,需以一年任意体系三品境修为,或三十年寿命为代价。

三品境修为,也就是说,陈大儒生前,至少应该是儒道三品的至强者。

【伸冤】:

“陈知忌”,无冤。

如果方平安没有查看陈大儒的生平,那么他肯定会认为是怨灵录判证有误。

但实际上,怨灵录之所以判定陈大儒无冤,并非是他真的该死,而是陈大儒自认无冤。

在陈知忌的生平里,在他饮下毒酒的那一刻,他曾对明帝说过一句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微臣之心,日月可鉴!”

陈知忌无冤,是因为他的忠心不二,即便受诬陷而死,他亦不怀恨明帝。

这般忠良死节之臣,自古少有,当世罕见。

【还愿】:

大儒“陈知忌”,临死之时,无怨无悔,然,遗愿有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