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章 《破冰行动》(2 / 2)

加入书签

……

海陆丰市东山县丰林镇塔寨村。

这里就是牧师林尚义的祖籍,是个单姓村,全村都姓林。

时至今日,海陆丰靠山的大大小小的家族式村村寨寨,差不多仍旧保持着族长自制的旧传统,各个村寨门一关,村里亲戚妯娌相互勾连,外人进去想摸个门道出来难如登天。

塔寨是当地林姓家族的聚居区,族长即村长,治家极严且规矩死板,他们林氏的人一旦犯了大错被逐出村子,就是这辈子都不允许再踏足塔寨一步。

好在当初牧师一家离开塔寨,并不是被逐出村子,而是出村讨生活,否则靓坤都没有办法进入塔寨。

走进地处塔寨村中心区域的林氏宗祠,靓坤跟现任村长转述了从牧师那里听来的塔寨掌故。

村长捋了捋自己的山羊胡须,说道:“海陆丰林氏基本上都是从福建迁移而来的,始祖林禄,为西晋琅玡王府参军。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琅玡王即位,始祖林禄奉命出守晋安郡,也就是福建省福州一带,入闽定居,所以我们这一系称为‘闽林’。塔寨林氏的开基祖为闽林三十一世林梅轩,他是九牧长房林壮父第四子。而你爸爸林尚义贼是我们塔寨林氏二房头的……”

村长给靓坤普及了一下林氏的家族历史之后,又给靓坤引见了一下几个目前塔寨村里面比较出色的年轻人:大房头的林耀东、林耀祖、林耀华三兄弟、三房头的林宗辉和在镇上当教师的林阿水。

三岁看老,强人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强人。

靓坤说道:“我老爸很小就离开塔寨去了香港,我也是从小在香港长大,但是我们的根还是在塔寨。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们都想为塔寨做点什么,开办一家工厂,让同村的兄弟有点来活钱的门路。但是,我们毕竟对这里不熟悉,不知道开办什么样的工厂比较合适,不知道村长和几位兄弟有什么建议没有?”

村长说道:“我老了,办厂、做生意这些事情我都不懂,还是你们年轻人说说看。”

林耀东说道:“我们塔寨村位于丰林镇西南部,处于滨海平原地区。濒临海陆丰第二大海湾——石子湾,东南侧有河流直入大海,北边有省道通往东山县,不但陆路交通方便,而且水路也十分方便,船只可通往汕头、浙江、香港、东南亚一带等地区。现在那些小电子产品,像是计算器、电子表、掌上游戏机之类的都卖得很俏,我们完全可以把香港的货运到塔寨来,再批发到全国各地,肯定很赚钱!这可比开厂赚钱多了,就是容纳不了太多人。”

靓坤说道:“你说的把货运进来,应该是不交税的那种吧?”

林耀东说道:“那是当然了,否则直接在羊城进口不是更方便?现在外汇管制,进口配额很难搞的。在海陆丰,已经有人在做这个生意了,赚得盆满钵满啊!”

靓坤说道:“这个生意赚钱我是知道的,但是我不想做这个。一方面是走私犯法,二个就是你说的,这个生意容纳不了太多人参与进来。塔寨有一万多人,两千多户,顶多只能让十几家人参与进来。这和我的初衷不相符。”

林耀东又说道:“那我们就自己搞小电子产品生产,自己生产总不犯法吧?”

靓坤说道:“小电子产品现在卖得俏,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国内自己生产的电子元件质量不行、产量也上不去。电子元件是生产小电子产品的原材料,原材料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生意还是没法搞!”

性格急躁的林耀华问道:“那你到底想做什么样的生意?我大哥说的两个生意都这么赚钱,你还……”

林耀祖拦住了林耀华后面的话。

靓坤说道:“大家都是同族兄弟,有话直说没什么关系。这也确实是我的错,是我没有把话说开。我想做的生意,用专业的说法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意思就是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林耀祖说道:“香港那边有什么比较成熟的产业,我们照着做不行吗?”

林耀祖的话像一道闪电,把天空和大地照得通亮。

靓坤一拍大腿,说道:“对呀!香港就是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这样发展起来的。这样的优势,我们塔寨也有啊!”

林耀华说道:“那香港有哪些比较成熟的产业?”

靓坤说道:“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家具这些都是香港很成熟的行业,技术人员就算国内没有,在香港高价找老师傅也是很容易找到的。”

林宗辉问道:“工人可以就从塔寨找,这些行业都没什么技术,也好解决,剩下的就是钱的问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