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3章 霉苋菜梗(2 / 2)

加入书签

这名患者姓杜,在一家机械厂上班,是钳工师傅,人称杜师傅。

杜师傅今年五十五岁了,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他下了班之后,因为回来得比较晚,家人早已经吃过了,他只好单独吃饭。

然后,吃着吃着,他想起来,老母亲前几天腌了一坛子霉苋菜梗,就要弄出来吃吃。老伴就帮他盛了一大碗出来。

一端出来,他就口水横流,这菜,香啊~

由于干了一天的活,肚子饿,胃口大,再加上这个菜着实诱人,太下饭,于是吃了很多,一碗不够,又加了一碗,一坛子霉苋菜梗都被他干掉了一大半。真是干饭人中的干饭人!

然后,很不幸,就中招了。两三小时后,杜师傅突然发现,自己的嘴唇和双手的手指都变成紫色了,同时还有恶心、呕吐症状……

陈俊了解情况之后,心中立刻就有数了,这多半是亚硝酸盐中毒!

“可是,医生,我老妈妈秘制的霉苋菜梗,我都吃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有食物中毒过啊!”杜师傅不信。方才问诊的时候,因为陈俊询问吃了些什么,所以杜师傅是如实交待的,但是,杜师傅不认为自己是吃心爱的霉苋菜梗中毒的。

杜师傅的儿子也在边上说:“我爸爸是很喜欢吃这个菜的,我奶奶做这个菜的手艺也相当成熟,医生,会不会有别的原因啊?”

陈俊就微微一笑,说道:“先做个检查吧,查一查就知道了!”

然后,立马安排相关检查。

果然,其中的高铁血红蛋白鉴定试验就显示,杜师傅的高铁血红蛋白量显著高于正常值,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此病。

然后,尿样本中亚硝酸盐定性检测,指标呈阳性;呕吐物和血液样本的定量检测中,亚硝酸盐含量均超标;心电图检查显示,杜师傅为窦性心动过速。

至于外在的症状,杜师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头晕、头痛、耳鸣、身上有汗、乏力、心慌心悸、精神萎靡等等,基本上也都能帮助确诊。

另外,杜师傅整个人为紫绀状态,其皮肤粘膜、口唇、指甲下尤为明显;而血氧饱和度仅有80%,正常人的氧饱和度应该不低于94%的。

在各种证据下,杜师傅和家人不信也得信,只是,杜师傅百思不得其解,吃了一辈子的霉苋菜梗,怎么会中毒呢?

陈俊就解释道:“这是因为,腌制的时间不够!你们仔细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次忍不住,开封开的时间过早了?”

杜师傅一想,也确实是,这次是自己太心急了。

另外,陈俊猜测,可能吃之前,烹饪的方法也不对。因为如果有亚硝酸盐,简单的微波炉加热,或者水煮,是很难将其分解去除的。亚硝酸盐的性质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加点醋,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则可以降低其含量。

也可以与其他一些食物搭配,比如乌龙茶、大蒜、洋葱等,也能有效降低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

其实,很多种茶叶均能显著降低人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对其清除能力高低依次为乌龙茶绿茶红茶花茶。

研究还发现,食用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后,立刻饮茶可显著减少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但如果亚硝酸盐已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再饮茶,清除效果大大降低了。乌龙茶饮用量每日5克~10克为宜,最好在进食前后2小时内饮用,效果更佳。

至于大蒜,也有研究发现,人进食大蒜后,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大大降低。大蒜能够有效抑制胃液内硝酸盐还原菌的生成,减少体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预防胃癌和食道癌。不仅生大蒜有减少体内亚硝酸盐的功效,蒸熟的大蒜和糖醋蒜同样有此功效,而且无需多食,每日食用2~3瓣大蒜即可发挥效果。

洋葱也是一个好东西,在室温条件下10分钟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可达到55%以上。然后逐渐加热温度,再测清除率后发现,洋葱汁在60℃的清除率最高,可达到92%。因此,大家在食用时可将洋葱,与蔬菜、腌肉等凉拌,放置10分钟以上再吃。也可在煮汤将熟时加入洋葱,再煮1分钟以后食用,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也较好,每日食用中等大小的洋葱14个即可。

此外,还可以饭后多吃水果。因为维生素C等有解毒作用,可以防止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使胃内的亚硝酸盐明显降低;因此,我们在饭后一小时后,多吃些含维生素C多的水果,例如柠檬,橙子之类,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在体内的含量。

当然了,最好的方法还是改变生活习惯,不要进食一些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

这些食物包括,颜色鲜艳的熟肉制品、刚做不久的腌菜、久存的绿叶菜和剩菜、久煮的火锅汤、不新鲜的海鲜干货等等。

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酒店、大排档、小吃店等餐饮服务单位,禁止使用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但为了让肉制品卖相更好,延长保质期,有些不法商贩还在偷偷使用。

怎么判断熟肉制品中是否含亚硝酸盐呢?鸡肉煮熟后应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猪肉应是灰白色或浅褐色,而牛羊肉应为浅褐色至褐色。如果肉只是表面的颜色特别红,可能是用了酱料或色素上色。可如果肉从里到外都是红色的,那么是添加了亚硝酸盐。正规肉制品厂生产的产品应该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过量摄入加工肉制品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然后是刚做不久的腌菜,如杜师傅吃的这种霉苋菜梗。因为蔬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但其含量并非恒定不变,会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