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1章 到底哪个学部的院士(2 / 2)

加入书签

“就当先上车后补票……”

尽管杨玏关于发行纯数学期刊的想法被常浩南否定,但是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达到了。

再者说……

科学,可以改变世界。

而数学,则可以通过改变科学进而改变世界。

只要定义足够灵活,那我也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一员……

袁相垭重新按下静音键:

“常教授,我们原则上支持你的建议,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科学院方面决定……”

“……”

又是一番客套之后,这次是常浩南主动结束了通话。

“杨院士,这么多学部都在争,您就没有也跟着努努力的打算?”

袁相垭重新抬起头:

“毕竟常教授虽然成果多而且涉猎范围广,但是能公开大书特书的,反而还是这次。”

“而且,后年可就又要开国际数学家大会了,咱们京城本来就在召开地点的候选项里面,再经过这次的事情,那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这菲奖恐怕也……”

他没把话说的太直白。

但也足够了。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召开地点是全世界各大城市轮班的。

佩雷尔曼所在的莫斯科早在1966年就已经开过了,不会被纳入候选项里面。

这么一来,京城相比于另外三个竞争对手——马德里、班加罗尔和汉城,显然都有巨大优势。

而另一方面,常浩南和佩雷尔曼的菲奖也几乎无可争议。

从现在到2002年还有两年,时间方面的缓冲也足够。

所以……

极大概率的情况是,第一次在华夏土地上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就会给一名华夏本土学者颁发菲尔兹奖。

这绝对是影响力爆炸的事情。

也是对于数学物理学部的巨大利好——

菲尔兹奖诶。

盖章了好吧!

这还不算我们的人?

“袁教授,这你可要想好。”

杨玏并没有马上回答袁相垭的问题,而是露出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看向后者:

“不管常教授进哪个学部,绝对都是要插队的。”

“所以他要是过来,那你可就要再往后排一排了……”

最近一些年,袁相垭在晋院士这件事上,还是付出了不少功夫的。

无论学术上还是人脉上。

为此还跟几名条件类似的候选者闹出过一些矛盾。

这事大家虽然不会明说,但肯定都看在眼里。

更何况是作为院长的杨玏了。

“……”

突然被问到如此直白的问题,袁相垭一时间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

大概半分钟之后,才总算组织好语言:

“我今年才40,还算……”

他本来想说自己还算年轻,等得起,不差个三年五年的。

但转念一想好像常浩南更离谱,哪怕按照2003年算也才28……

所以只好跳过了这一段:

“不管怎么说,如果常教授能到咱们学部,对于华夏数学界的每个人来说,包括我,也包括那几个人在内都是大好事。”

“这点利害关系,我还是分得清的。”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