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32 寂寞的东亚战场(1 / 2)

加入书签

美军在列日要塞的疯狂行动,跟美国国内的大选局面有很大关系。

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已经连任三届,当了12年的美国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是蝎子拉屎独一份,罗斯福也将因此成为最伟大的美国人,超过之前的历任美国总统。

客观地说,罗斯福在总统位置上干得不错,否则也不可能连任三届。

这是美国的幸运,但却是和罗斯福同时期美国政客的不幸。

罗斯福在总统任上表现的越好,其他美国政客就越没有机会。

于是大概从去年开始,美国出现了一些对罗斯福不太有利的声音,一些不入流的小报将罗斯福的成功,总结为时代红利,以及南部非洲方式的成功。

换句话说就是,罗斯福是吃了时代红利,有效学习南部非洲联邦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所以才会表现出色。

以美国的实力,即便换个人当总统,一样可以表现的很出色。

这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跟上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左右逢源从中渔利,试图完成对欧洲的新一轮收割。

和另一个时空相比,这个时空因为南部非洲的崛起,美国资本的收益受到严重影响,罗斯福的应对方式也受到更广泛的质疑。

同样都是援助欧洲,为什么美国的援助,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明显要对这个结果负责。

考虑到美国国内的因素,美军就要在前线表现的更积极一些,这样罗斯福在圣彼得堡的努力,才不会付诸东流。

罗斯福在圣彼得堡也确实很努力,他要满足大胡子的贪婪,要安抚表里不一的温斯顿,还要和罗克争夺圣彼得堡会议的主导权,没一个任务是能轻松完成的。

罗克也努力,努力压制大胡子的野心,满足温斯顿严重缺乏的安全感,还要平衡美国资本的收益,这些工作同样艰巨。

大胡子的性格越来越暴躁了。

在黑海出海口方向受挫之后,大胡子对于西欧的要求越来越多,甚至要求按照俄罗斯模式对德国进行改造,这是罗克和温斯顿、罗斯福都不能接受的。

现在的俄罗斯已经开始让整个欧洲都感受到恐惧了。

再加上一个更恐怖的德国,英国干脆直接迁都算了,把整个欧洲都送给俄罗斯人,反正以后也保不住。

大胡子的理由也很充分。

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对德国按照英法的方式进行改造,结果所有人都看到了,短短二十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文明再次遭遇浩劫。

这一次如果还按照英国和法国的方式处理德国,那么等二十年之后,会不会打三战?

甚至都不用等二十年。

所以既然英国和法国的方式是失败的,那么为什么不试一试俄罗斯模式呢?

“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去军事化进行的并不彻底,德国依旧保留了最精锐的国防军,十万人的数量,足够德国维持庞大的军官团,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德国随时可以组建一直强大的国防军。”温斯顿也对巴黎模式进行反思,世界变化的太快了,以前的一些经验,现在已经不合时宜。

换句话说就是英国之前的“大陆均衡政策”现在已经基本破产。

不过温斯顿肯定不会放弃,而是会对大陆均衡政策进行一些调整,这一次要均衡的不再是欧洲大陆,而是世界阵营。

照现在这个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过不了多久,温斯顿就要发表他最著名的“铁幕演说”了。

通常意义上,铁幕演说被认定为冷战的开始。

“战争结束后,必须对德国和日本进行最彻底的去军事化,不能让****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我们为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的方式,应该是用双手劳动创造,而不是发动战争掠夺。”罗克不赞成热战,更不赞成冷战。

冷战的原因不是回归和平,而是双方阵营都有摧毁这个世界的能力,所以才不得不冷战。

这里要特别感谢原子弹的发明。

“同样都是工作,英国人每周工作40小时,得到的报酬却是每周工作六十小时的俄罗斯人的十倍以上,这到底是工作方式出现了问题,还是分配模式出现了问题?”大胡子对于经济明显不太擅长,否则俄罗斯的经济也不会这么糟糕。

两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也不算少,如果有一个聪明的引导者,俄罗斯经济会比南部非洲更强。

这就是俄罗斯真正拥有的潜力,战争潜力从来都只是一方面。

“联合王国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为了让英国人每周只需要工作40小时,努力了无数代人,现在的俄罗斯才成立多少年?难道你们想用20年的工作,抹平英国人200年的成果吗?”温斯顿对经济也不擅长,要不然也不至于炒股抄到差点破产。

这个时空温斯顿更多把投资放到南部非洲,收益还是不错的,不过这和温斯顿的投资眼光没多大关系,纯粹吃时代红利。

“照你这么说的话,南部非洲工人也应该和俄罗斯工人得到同样的劳动报酬。”大胡子不擅长赚钱,擅长吵架。

这也对啊,温斯顿把英国的成功归结为数代人的努力是诡辩,那南部非洲怎么说?

南部非洲独立的时间,也没比俄罗斯人推翻沙皇的时间早几年。

“这个问题你就得问洛克了——”温斯顿完美甩锅。

罗克两手一摊,表示自己真的很无辜。

“我只能说,南部非洲的财富,都是所有南部非洲人用双手创造的,我们从来没有掠夺任何人。”罗克这话说得慷慨激昂,说话的时候,眼前闪过的却是被迫离开家乡的非洲人,以及一艘艘装满各种工业原料抵达南部非洲,又从南部非洲装满各种工业品开往全世界的货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