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5章 安禄山称帝,哥舒翰出潼关,突袭长安(2 / 2)

加入书签

车神塞见气氛缓解,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鼓作气收服陇右军,调陇右诸胡,合汉胡大军三十万,以河陇为根基,进可攻,退可守。

「大军先在凉州城周围休整。我会秘密派遣使者,向陇右诸军使丶守捉使传信,共谋大事。」

李瑄没有采纳车神塞的意见,决定稍稍缓一缓。

李适之和李奕被接入莫门军后,会被保护起来,必要的时候,还有白兰羌王相助,李瑄不必担心。

陇右王难得被调往长安,群龙无首。

李璬即便到来,也无力指使河陇诸军去攻击莫门军。

李瑄之所以选择暂缓东进,是因为他觉得一旦他东进,李隆基就会离开长安,跑到更安全的剑南,依托蜀道,遥控平叛。

离开长安,弃百姓而逃的皇帝,还是天子吗?

那时李隆基的威望将降低到冰点。

但李隆基绝对不能因为李瑄弃长安离开。

只能因为安禄山而逃离。

那才是李瑄登场的最佳时机。

李瑄不想留李隆基到剑南,更不想使李亨至灵武。

这会超出李瑄的掌控,所以李瑄最好要截住他们。

一个月后。

李瑄派遣密使,将亲手信件分别送到神策军使南霁云和副使李晟丶张万福丶武宁军使荔非元礼丶绥戎军使段秀实丶定戎军使曲环丶白水军使杨景辉丶河源军使安重璋丶金天军使钳耳大福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们能祝他一臂之力。

历史上的南霁云是大唐忠臣,为大唐死节。

但这一世南霁云是李瑄一手提拔,并接受李瑄的思想。

八年来,他面对皑皑雪山,今毅然决然地接受李瑄的邀请。

段秀实内心纠结,他不懂李瑄面临了什麽,在这几年内,突生变化。

他从小就是孝童,正如他曾立下的豪言壮语:搜章摘句,凭这本事不能立功。

李瑄很少任命文人为将,段秀实是例外。作为李瑄青睐的儒将,段秀实在军营中静坐一夜后,终于对李瑄的使者有答覆。

他选择相信李瑄!

他深深的明白,自李瑄踏入玉门关,收河西兵以后。就没有人能阻挡李瑄向长安进发。

其他的将领,有的出于对李瑄的敬拜;有的认为李瑄不可阻挡。在得到李瑄传信后,他们纷纷回信,誓死追随,休戚与共。

陇右军更不用说,许多将士都想重新跟着李帅效力,如果选择抵抗李帅,很可能被手下取走项上人头。

只是陇右诸军已经收到颖王李璬的命令,让他们在金城一带,依靠黄河天险建筑防线,抵御李瑄的前进。

连在柏海的神策军丶定戎军丶绥戎军都被李璬徵召,可见李璬的病急乱投医。

同时,还传令吐谷浑丶党项丶苏毗丶通颊等部,以及直接归属于大唐的青海九曲吐蕃诸部来金城支援。

此时玛祥·仲巴杰如果有胆子进攻柏海,将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白兰羌,已经和「大唐」决裂。

莫门军将李适之丶李奕保护起来,退往白兰羌。

而白兰羌又不交人,让李璬很无奈。

看着陇右诸军将领的履历,李璬心虚得很。

他们身上的印记,可比河西诸将重多了。

谁知道诸军使中,还有没有莫门军使高锴这样的死忠?

好在李璬召集诸军前来的时候,主将们答应。

吕重贲觉得蹊跷,让李璬做好提防。

河陇这地方邪乎的很,本想招募乡勇,但百姓一听是抵抗反贼李瑄,应募者寥寥无几。

地方郡守各怀鬼胎,李璬下达的强征命令,被他们忽视。

李瑄随时会杀过黄河,总要留一条退路。

他们的担心不是多馀的,李瑄派遣探马,翻越大雪山,从孔道过,轻而易举地来到陇右威戎军。

这里是以前吐蕃的新城,安重璋曾在这里常年任威戎军使。

过威戎军,可以轻易到达鄯州城丶湟水城,也可以渡过湟水,通过日月山,到达青海丶九曲。

李瑄虽在凉州城,但派遣的探马数以百计,随时可以与陇右诸将取得联系。

他们按照李瑄的吩咐,向金城行军。

另外,李瑄也与廖峥嵘建立联系。

让他通过长安留下的探子,将长安的风吹草动通知他。

李瑄感觉时机差不多后,会直接收网。

……

洛阳,正月初一。

安禄山拿下洛阳后,变得更加膨胀。

由于他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范阳起兵之后视力渐渐模糊。

这让安禄山气恼,他在洛阳看到巍峨壮丽的宫殿后,想当皇帝的心思,再也难以遏制。

安禄山让狗头军师高尚暗中逼迫洛阳的年迈老人,和一些僧人丶道士,劝谏他荣登大宝。

安禄山连像模像样的推辞都没有,当即就召集文武大臣,将早已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身上,在洛阳称帝。

安禄山在燕地起事,定国号为「燕」,自称大燕雄武皇帝,改元圣武元年。

他将达奚珣等投降,且有威望的大臣拜为名义上的丞相,表达自己器重汉族士人和正统之心。

实际上的政务由严庄丶高尚丶张通儒等人把持。

是以,安禄山开始制定雄心勃勃,征服天下的计划。

他派遣崔乾佑和儿子安庆绪一起,进攻潼关。

安禄山称帝的消息在数日后传至长安。

彼时,李隆基刚得知李瑄叛乱的消息,又听到安禄山称帝,再也无法遏制住愤怒,用鞭挞宫人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这个时候,除了杨玉环和高力士,谁也不敢靠近李隆基。

好在不久后李隆基终于收到好消息。

安庆绪进攻潼关,被哥舒翰的守军轻易击退。

半月后,崔乾佑再攻潼关,死伤数千人,依旧不能攻破。

潼关自古位置不同,往往要看黄河改道。

武则天天授二年的时候,迁潼关到黄河丶渭水河岸,建筑高城绝地,形成现在的潼关天险。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丶原望沟丶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聚集潼关的兵马越来越多,叛军纵铁骑无数,想打破潼关却难如登天。

李隆基也终于松一口气,期望李光弼和郭子仪能早已收服河北,将安禄山这伪皇帝首级传递过来。

河北现在乱成一锅粥,饶阳太守卢全诚丶济南太守李随丶清河长史王怀忠丶景城司马李玮丶邺郡太守王焘等郡正式开始反抗安禄山,他们短时间内聚集乡勇十几万。

哪怕没有颜真卿和颜杲卿,河北也逐渐拧成一股绳。

杨国忠看准时机,又令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河北。

安禄山不得不下令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剿灭不臣服的河北诸郡。

失去凉州城,对李隆基打击愈来愈深,他甚至直呼要御驾亲征,与李瑄一决雌雄。

好在未传来金城防线失守的消息。

他一再询问李璬,能否阻挡李瑄渡过黄河,但李璬的回答模棱两可,让李隆基心中无比担忧。

他也想到陇右诸将会像河西诸将一样反叛。

但这些将领掌握兵权,一旦下令更换他们,怕是会立刻激起反弹。

李隆基现只想哥舒翰能战胜叛军,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转,接连不断向哥舒翰问胜战之策。

只有战胜安禄山的叛军,才能将彍骑丶飞骑,朔方丶陇右的兵马调遣至西面抵抗李瑄。

但哥舒翰却回书李隆基,依潼关而守,等待河北的兵马,和南阳一带的兵马,两面夹击叛军,一年内叛乱可除。

这个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满意。

三月,潼关。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一名叫高元荡的将领,向哥舒翰进言道:「启禀大帅,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率全部精兵渡过滻水杀死杨国忠,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

听到这样的话,哥舒翰摇了摇头。

他的河西兵一个没来,他不可能有号召力掌控这样的事情。

安禄山已经称帝,哪怕杀死杨国忠,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果,还会使战局更加混乱。

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经收他的兵马,内心无比纠结。

殊不知这件事情很快传到杨国忠的耳中。

杨国忠以居安思危为理由,向李隆基申请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卫,并且派遣剑南的将领统帅。

众所周知,剑南系是杨国忠的亲信。

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兵驻扎在灞上,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

这一下,立刻就把哥舒翰惹恼了。

明眼人都知道驻扎在灞上的兵马是在针对他。

哥舒翰可不是善茬,他一边上奏李隆基,将灞上的兵马交由他统帅,一边设计将杜乾运召到潼关的军营,将其斩杀。

这把杨国忠吓得肝胆俱裂,立刻入宫。

「圣人,哥舒翰没有经过您的命令,就将杜乾运杀死。我看他在潼关不动,是想等待李贼到来,里应外合啊!」

勤政务本楼前,杨国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李隆基哭诉道。

他再次以哥舒翰为李瑄旧部的消息提醒,使李隆基疑心越来越重。

「监军说哥舒翰未有过大的异动,国忠是否多想了。」

纵眉头皱起来,李隆基还是没打算处置哥舒翰。

长安城中还有王难得丶安思顺,但这两人李隆基也不敢用。

「探马已经来报,叛军攻潼关不下,现在只有薄弱的兵力布置在陕郡。主力已经回援河北,或攻击洛阳南面。几千老弱病残,哥舒翰竟然不出兵,这一定是有异心。」

「如今西面的危机更大,李贼随时可能渡过黄河。若只是坚守,两三万就足矣,我们十几万兵马在潼关,这是本末倒置啊!」

杨国忠一通貌似有道理的分析后,李隆基相信杨国忠的话。

当天,他派遣使者带领数十名羽林军到达潼关,向哥舒翰质问为何不出关进攻叛军?

如果哥舒翰再言什麽理由,一定会被使者处死。

但哥舒翰看到羽林军后,机智的他明白李隆基要弄死他,遂立刻向使者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一切,明日就出潼关大破叛军。

见哥舒翰回答得乾脆利落,特使只能回去向李隆基禀告。

李隆基见哥舒翰出关,便留下哥舒翰一条性命,让他戴罪立功。

历史改变,此时才三月三十日,李光弼刚攻破常山郡,使河北诸郡士气高涨。

郭子仪刚出井陉,还未和李光弼会面分析局势。

按照他们二人的策略,是让哥舒翰坚守潼关,他们率河东丶陇右军剿灭河北馀孽,直捣黄龙,安禄山必败无疑。

否则潼关失守,长安就危险了。

但他二人的策略注定难以到达长安。

四月一日,哥舒翰下令彍骑丶飞骑为主的士卒出潼关战斗。

他在潼关的城头上,看着飘荡的三角军旗,旌旗猎猎作响,陷入回忆。

他的父亲是安西副都护,母亲是于阗公主,前半生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直到父母去世,他还在挥霍。

在长安浑浑噩噩的时候,连一个县尉都看不起他。

他幡然醒悟,四十多岁的年纪,愤而从军,短短几年,承蒙恩帅看重,一路从郎将到节度使。

现在想想,他最酣畅淋漓丶意气风发的时候,不是当节度使,更不是现在。而是跟随李瑄在雪域高原驰骋的时候。

战旗上仿佛映照着那时的倒影。

再看下方数以万计的士卒,哥舒翰忍不住哭泣道。

虽然知道凶多吉少,但他还是尽最大努力,将兵马驻扎在灵宝县的原野上,与叛军进行会战……

……

早在三月份上旬的时候,李瑄在长安的探子,打探哥舒翰与杨国忠的争斗激烈,至三月二十日时,将消息传到李瑄耳中。

李瑄之前猜测会和历史上一样潼关六月份被攻破。

但思来想去,觉得哥舒翰八成会被杨国忠弄死。

现在的哥舒翰比历史上的哥舒翰掌控的权势差太多,身边又没有自己的班底。

再加上哥舒翰是他提拔的,李隆基不可能没有疑心。

这让李瑄有一种脱离掌控的感觉。

「乱了。我必须现在就突袭长安!」

「哪怕李隆基没有离开长安,我也得把他挡在那里。」

三月二十一日,李瑄下定决心,对长安进行突袭。

以免让李隆基和李亨父子跑了。

他们要没了,李瑄掌握权柄的难度要提升数倍。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