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6章 漳州之战下(1 / 2)

加入书签

王敬德和李元胤率领四万梁兵,其中一万杀奔汀州,斩断赣南与福建的联系,三万人则进抵北溪东岸。

梁军突破北溪,就能够夺取重镇泉州,并威胁郑家老巢安平城。

李国英留下浮桥没有烧毁,意图吸引梁军从浮桥过河。

虽说知道李国英已经做好准备,但是王敬德和李元胤还是决定随了李国英的心意。

毕竟,李国英已经有了防备,梁军要从其他地方渡河,李国英必定前往阻拦,届时耗费时间不说,还要冒着敌军火炮搭设浮桥。

梁军经过一日一夜的准备,砍伐了大量树木,搭建了浮桥。

清晨,旭日东升,光芒照在北溪两岸绵延的丘陵上,溪水在它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茫茫浩瀚。

在北溪东岸,壕沟纵横,人头攒动,郑军已经做好了防备,各军沿阵以待,只等梁军来攻。

西岸,大纛旗迎风飘扬,准备渡河的梁军遍布丘陵和江滩,各营军旗正随风猎猎作响。

清晨两岸各聚集数万人马,却异常安静,气氛一片肃杀。

这时王敬德和李元胤站在山丘上,俯瞰下方,无数碟盔、红樱攒动,大批身穿对襟步甲的士卒登上小船和木筏。

王敬德放下千里镜,沉声问道:“各部准备的如何?”

李国英是左镇旧将,战阵经验极为丰富,不是没打过多少仗的郑家陆师将领可比。

看着李部士卒的防御体系,王敬德内心有些沉重。

“回禀都督,各营士卒已经打了应旗!”李元胤沉声道。

王敬德看了看,桥头士卒推着盾车,竹筏上也已经坐满士卒,神情一阵肃然,他一挥手,战鼓擂起,“传令渡江。”

郑军已有防备,梁军只能强渡,而李国英发现梁军动静,早已做好了迎击的准备。

此时,李国英站在土墙后,目视对岸梁军,显得胸有成竹。

“哼!梁军也就是仰仗火器,一旦没了火炮掩护,本帅看他们仗都不会打了!”李国英冷哼一声,给身边有些惊慌的属下打气。

这时对岸传来战鼓和号角声,郑军阵地立时跟着响起“当!当!当!”的警钟声。

梁军翻越广东与湖南之间的南岭山脉过来,大军无法携带重型红夷大炮,只带少量的三斤青铜炮,还有几门小型臼炮。

这些火炮射程都不远,除了能打两里地三斤青铜炮外,其他火炮都只能打到对岸的江滩,三斤炮虽能打到郑军阵地,可是三斤多点的炮弹,威力实在有限。

“轰轰轰”十多门放在两轮炮架的青铜炮,炮身和炮架猛地一退,腾起团团硝烟,炮弹呼啸砸向对岸,溅起蓬蓬泥土。

为了便于野外激动,除了粗短的臼炮,依旧用四轮炮架外,梁军的野战青铜炮,都是用两轮炮架,已经很像近代火炮了。

在炮击开始时,岸边的筏子,放入水中,十名梁军士卒乘坐一个筏子。

梁军在筏子前,竖起一米高的木板,上面钉上一床湿棉被,可以防御弓箭和火枪。

两名士卒拿着火枪,蹲在木板后方,剩下的坐在筏子上,拼命的往前面划。

近两百条筏子,在炮火的掩护下,直扑对岸。

这时,李部大军在北岸修建一条长达数里的土墙,后面占满了李军火枪手和弓箭手,每隔一段距离,还放置了一门火炮。

说梁军靠火器,其实郑家军队装备火器的数目,比梁军还要多,基本达到了军队的五成。

这主要是郑芝龙有钱,不然光是训练的火药,每年就是一笔天大的开销。

再者,福建太平日久,郑军的血气不足,一旦进入残酷的近战搏杀,很容易被梁军的凶悍之气震慑,导致近战打不过梁军。

郑芝龙不差钱,为了与高欢抗衡,便只能充钱,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

只不过,郑军火器装备虽多,但是却都是比较老旧的佛朗机,火绳枪,还有笨重的铁炮,质量无法与梁国相比。

这时,随着梁军的木筏冲过北溪中心线,郑军这边的火炮开始轰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