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8章 沪上(1 / 2)

加入书签

坦克是情报部的一名老人了。

当初,淮海军还没有进入上海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安插到上海了,和白玫瑰是当时上海站的双臂。

当时的他是一名帮会老大,同时也是黄包车行的老板。

那时的他主要是充当情报部上海站的行动队。

因为开的是车行,可以养着大量的人手。车夫平时穿梭大街小巷,接触的人多,也便于采取行动和获取情报。

当初复兴军刺探到刘丽川小刀会起义的情报,车行这边就是立了大功劳的。

再后来,情报部在上海监视洋人,获得情报,都有车行的影子。

现在情报部上海站的人已经比以前少了很多。

现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渗透以及监视在沪上的洋人,还有就是从洋人那里搜集情报。

毕竟现在沪上是华夏的地盘,所以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来保护情报站的安全。

坦克管理的车行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个正经的车行,不过依然还是情报部的产业。

明面上是坦克手中的产业,但是坦克只是一个管理人员而已,每个月坦克可以拿十块的月薪。

复兴军收回沪上之后,在沪上搞了一次严打,打掉了很多当地的帮会社团。

抓捕的盲流全部都遣送到了偏远地区的劳改农场去改造,他们改造好了之后也只会就近安置。

坦克也不得不配合政府的行动,解散了车行的帮会,然后约束好手下的弟兄们做华夏的守法公民。

华夏依法治国,帮会这种组织是不允许存在的。

上海被淮海军收了之后,依然还是一个对外交往的窗口。全国各地的商人还在不断地涌入这里,在沪上置办产业。

现在最赚钱的依然还是外贸。

沪上的几个租界,华夏并没有收回来。只是现在的租界就是租界。

土地是租给了外国人,但是主权完全掌控在华夏的手中。

通过谈判,英法都已经撤走走了在租界的武装力量。

当然这个过程很复杂,双方经过了多轮的谈判,华夏在主权上寸步不让。刘青北甚至直接在谈判桌上放话。

“不交治权就收回租界。”接这样租界按照原来列强与清廷的约定,只是租给他们的土地进行商业活动。

当初满清划租界的时候,就是这么约定的。

但是后来这些列强利用清廷的懦弱和不作为,渐渐将租界经营成了殖民地的样子。

董书恒的意思是租界就是租块地给你用,怎么用还是主人说了算。什么时候租客还成了主人了呢?

华夏的警察局、法院以及政府的管委会进驻了租界。

董书恒也暂时无意取消租界,一方面为了暂时维系与英法之间脆弱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沪上的开放性。

但是这不妨碍董书恒对租界进行改造。

董书恒顺势围绕着租界建立了一个大型的保税区。也可以说是包裹住英法租界的一个大型公共租界。

在这里所有与华夏建交的国家都可以进驻,只是大家都要遵守华夏的法律,就收华夏的管理,这里只是一个为大家商业活动提供便利的地方。

作为华夏一方,也不希望外贸活动被英法所垄断。

公共保税区建好之后,所有来华的商人都可以在保税区建立工厂,开办公司,只要遵守华夏的法律就可以了。

这自然是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面对这种情况,英法也没有办法。他们也不能得罪所有的欧洲国家。

毕竟现在华夏没有限制他们的贸易活动,反而还扩大了华夏的对外贸易。

只是贸易规则的制定权现在转到了华夏的手中。

在保税区内,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从外面输入原材料,向国外输出商品都是不需要关税的。

只有他们的商品要输入到华夏才得上交关税。

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是减少了运输的成本。只是外国商品比华夏的商品还是多了一层关税。

在成本上华夏的商品还是更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已经在缩小。

董书恒这么做,也是为华夏的制造业引入一条大鲶鱼。

不然华夏的工商业闭门造车,根本就没有对比的标准。

有了这些在保税区的外国工厂,国内的企业会多一些危机感,同时这些企业还能给华夏制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这一政策首先带来的就是沪上的繁华,除了苏州河畔的别墅区,靠近保税区又建造了大量的居民区。

政府建造了大量的排房,低价出售给上海的工人。

这些房子的价格很低廉,平均只要五十银元就可以买一套,也就是一个工人几年的工资。

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一般化在沪上的工人都能够买得起一套石库门中的套房。

这极大地改善了沪上工人的生存环境,也美化了沪上的城市景观。

以前遍地的棚房不见了。平民区私自搭建的棚房,没有配套设施,环境脏乱差,容易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现在这些地方已经全部拆除了。只要愿意出力干活的人,哪怕是买不起几十块的套房,也可以租住沪上政府的廉租房。

现在的沪上已经形成了四大区域。靠近外滩的保税区,那里大都是洋人的商行和工厂。往上游的上海县城是老城区,城墙已经拆除,只留下几座城门。

这里住的都是沪上的老居民,老居民大都从事服务业,他们中很多本来就是小商贩。

老城区这边商铺林立,餐馆、旅馆、小吃铺子、杂货店应有尽有。以城隍庙一带最为发达。

老城和保税区之间是新生活区。

苏州河以南是华商的工业区。

这里开辟了大量的住宅供工厂的工人居住。这些工人大部分是外来人口。

沪上这里工厂的工资普遍比外地高,一放面因为这里的有钱人多,物价被拉了上来。

另一方面因为洋人自贸区工厂的工资要比内地高出一些,所以就带动了整个沪上的工资比外地要高。

来自苏南和浙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这里,寻找新的生活。他们是华夏第一批大规模进程的务工人员。

不知不觉中,华夏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悄然登场了。

张小就是这些打工大军中的一个,他出身在常州府,是去年的时候跟着村子里的一个亲戚到沪上的工厂做工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在沪上的一个印刷厂做学徒工,没有正式的工资,但是每个月有一块银元的补助。

厂子里包吃包住,能够再拿一块银元,对于张小来说就已经是不错的收入了。

他将每个月的补助全部都攒了下来,准备攒齐十个银元之后就回去娶个媳妇儿。

不过后来见到那些正式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三四个银元的工资,他就不淡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