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大行动启动(求订阅,求收藏)(1 / 2)
高订27,均订15,这个成绩真是让人不甘心
……
“那这样,我这里有个想法,你们商议下,看看可行。”
林义没有等到建议,于是说:“我们增加两个型号,作为一个新的系列,以精益求精为主。
你们商量下,可行就把精确的定位、以及成本细化告诉我。”
说着,林义起身,对蒋华点点头,两人一前一后出了会议室。留下一片沸腾的商议声在里头。
“越来越像个样子了。”来到蒋华办公室,进去后的第一句话就夸她。
站在一旁的蒋华不作声,但脸上的表情告诉林义,被夸很欣喜、很受用。
“这两个新的型号代表我们的野望和地位,要抓紧。
同时老型号是我们的市场根基、立足之本,决不能懈怠。6月10之前,我必须要看到12000台合格品。能完成吗?”
说这话的时候,林义也没底,但这又关系着迫在眉睫的“大行动”。
蒋华没急着说话,也没诧异林义突然比原计划又增加的2000台数量。而是站在办公桌边,拿着计算器开始统筹、估算。
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极速扩招,公司现有260多人。其中技术型人才110多人,行政管理人员16人,剩下的都是基层人员、熟练工。
同时拥有两条核心元件生产线,五条组装线。如果三班倒,加上休息日的话…
蒋华拨弄了三分多钟的计算器,最后站直身子说:“没问题,我再招人组建两条临时组装线就可以解决。”
听到这话,林义点点头,只要不是技术工,找人还是容易的。而且也只有找人这条路可以解决。
“不过有一个问题,林总,”说着,蒋华犹豫了下,“临时工进来,就超过我们的规划与饱和度了,事后是否遣散?”
“不用。”
靠着桌边的林义直摆手,“既然我们已经决定下半年搬去特区,那时候肯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去的。而现在有这些浮动人员反而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另外,我们公司一直处于迅速扩张中,今天容量够了,不代表明天够。这样,你平时多留点心,搬迁的时候尽量要那些老实、有担当的、有归属感的。”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对于普通员工,我一直在琢磨着设计一个考评制度,进行筛选,将来必要时候可以优胜劣汰。”蒋华也觉得这个主意甚好,同时也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可以有,你弄好后,先给我看看。”考评制度林义并不陌生,不过这年头的人还算忠厚。
只要给他一碗饭,尤其是比外面香的饭,加上给予该有的尊重。人家一般还是蛮有向心力的。
~~
随着vcd日胜一日的声势,在邵市这个传统的“落魄”地方。
突然出现了一家高科技企业,而且还是民族“驰名商标”,邵市的人、甚至潇湘的人都比较认可。
这个结果自然带来了一波红利,买的人络绎不绝,生意一路上扬。
但是也带来了烦恼,尤其是何海明以香江投资人身份出现的时候,引起的轰动很大。
市里一把手亲自接见,二把手亲自作陪,热情的不得了。
不过何海明是个有经验的,一见到这些人的态度,就琢磨过味来了。
几人秘密凑到一起商量了一翻,不能太过热情,忽悠着尽快把尾巴扫干净,赶紧溜。
同时在这段期间,何海明知道林义对超市有了贷款的心思。
于是特意找到他,告诉他说:虽然企业贷款发展是必然之路,但建议这半年不要这么做,就算有这个打算也要等步步高电子去了特区之后。
林义也是通透之人,瞬间明了,这是免得到时候搬迁时,被人使绊子。
“行,为了谨慎起见,我就缓缓。”林义之所以要贷款,除了进一步扩大超市规模外,也是为合理避税提供一个外在理由和形象。
当然,负债率绝对不能超过35%,这是底线。
六月份,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林义的意义堪称重大。
这是最艰苦的一个月,同时只要努力,也是收货最大的一个月。
先不说林家大伯放养他几个月后,突然又严厉起来了,就连林凯这半吊子都找他谈了一次心。
不过,有自知之明的林义,这次真的有些拼命了,无论如何,这个月哪怕加班加点、搞通宵也得使劲。
不然公司高层都搬去特区了,要是自己分数没够跟不过去,那也真是够尴尬的。
6号进行了一次月考,也是高中阶段最后一次模拟考。学校为了把难度与高考尽量接近,花了很多的心思。
就是毕业班的老师,在这次的考试里,都藏了很多秘密在里面。比如时事热点,押题等。
所以这次的考试,全校师生都是严阵以待,格外看重。
8号出成绩的时候,林凯看着他拍了拍肩膀,“原地踏步啊。”
这一声“啊”的感叹里,是有着无限惋惜的,虽然一中的本科升学率非常高。但是50名以后的,能不能顺利考上重本,真的要靠发挥。
大长腿又一次稳定在了前五十,可喜可贺。至于其他人都是老样子,没大的变化。
10号晚上,邵市火车站有一辆50节车厢的专列停在站台。
此时站台灯火通天,把原本漆黑的夜色照得宛如白昼。光线里来来往往的都是搬货工人、装卸叉车…
筹划了这么久,林义这次打算搞一次“大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后世还被当做经典案例写进哈佛商学院教材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