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56章不一样(1 / 2)

加入书签

海面上

“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火焰滚滚,仅仅两轮炮火齐射便被重创,隔了一分钟之后,日军第3轮炮火又呼啸而至,在这艘去年刚刚下水的钢铁巨舰上炸开了几朵巨大的火团。

在日方炮火的凶猛蹂躏中,“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被炸的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舰体歪歪斜斜的冲向一侧,已经脱离了战列线400米余远,打着旋的横移开去。

傻子也看出来了,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已经被打废了,不但动力尽失,而且方向也无法掌控,左侧干舷因为大量涌入海水倾斜,舷侧5座76毫米速射炮被浪头覆盖,已经完全丧失了开火的能力。

此时夜间

海参崴外港浪高9米,风速50节,在西太平洋沿岸属于恶劣气候,但是在风暴肆虐的大西洋也只是平常。

作为一艘设计目的用于远洋的战列舰,应该能够克服这样的恶劣天气持续作战。

“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直接被三轮炮击打废了,主炮副炮全部无法开火,因为大量进水,一边侧舷浸入海水中,一边侧舷高高的抬在半空中,距离水面20多米高,彻底完犊子。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缺陷,属于胎里带的毛病。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一型5艘,是沙俄帝国第1次大批量建造的新锐战列舰,其设计图纸脱胎于法国为沙俄建造的“皇太子”号战列舰和法国人自用的“索芬”号战列舰,这三者的设计一脉相承,相差不大。

法国“索芬”号战列舰的干舷很高,但是由于舰艏部内倾,适航性能却不好,也就是说~甲板上浪严重。

据说,有时候舷侧遭遇到三角波浪拍打的情况下,海浪甚至能冲刷到上层建筑物顶部。

在这一点上

师从英国的大洋帝国的“大都会”级战列舰面向远洋海区,为了适应恶劣的海况采用了高干舷,舰艏大角度外飘设计,就很好的抑制了舰艏部上浪情况,做得比法国人好得多。

法国设计师为了要降低船体的重心,于是对“索芬”号战列舰的长艏楼船型进行改进,省去了半层甲板的重量,干舷的损失对适航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沙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同样传承了这一缺点。

问题在于

俄国同法国并不一样,法国海军的主力是在基本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同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一较长短,而俄罗斯面对的是广阔的远洋。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在照搬了法国人牺牲干舷为代价的稳定重心设计后,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舰体变得更窄和更短,对火炮布置造成了严重影响。

旅顺船坞只有14000吨,所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最高只能建造到13500吨,是一个不能突破的死杠子指标,否则一旦舰船需要进船坞,只能南下马尼拉港维修。

俄国人不仅降低了后甲板的高度,他们也削减了主装甲带的厚度。

7.5英寸的侧装甲带其实并不是出于俄国人本意,虽然由于新材质和技术的运用,装甲强度已经有了飞跃,但是尚未能够达到只要那么如此厚度就能确保无虞的地步。

原本的设计,是给“博罗季诺”安装上10英寸厚的舷侧装甲,但是这个期望还是因为吨位的原因而告吹。在削减了2.5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并大大降低其覆盖面积之后,侧装甲带仅高出水线1.83米。

“博罗季诺”的设计已经使它可以勉勉强强挤进旅顺那已经显得狭小的船坞了,这番修改为它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在遭受日军第二轮猛烈炮击之后,“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左舷涌进大量海水,仅高出水线1.83米的侧装甲带没入水下,成为水下装甲带。

在第3轮炮击中,日军打出的305毫米炮弹在舰艇附近轰然炸开,最大的水压瞬间撕裂了无装甲防护的左侧舰体,形成一个长达17米的大裂口,最终造成左舷侧5座76毫米副炮全部没入海水中,丧失了最后反抗力量。

在4分多钟的时间里,扶桑联合舰队打出了三轮炮击,重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沙俄舰队陆陆续续打出了两轮炮击,寸功未立。

日军随即将第4轮炮火集中到“博罗季诺”号战列舰身上,对其展开猛烈轰击。

炮声隆隆,令这个漆黑的夜充满了杀戮和血腥。

扶桑联合舰队抢占了t字头以后,利用较高的航速和侧舷能够发挥全部火力的优势,对排入战列线上的沙俄战舰疯狂倾泻火力,在轻伤了“博罗季诺”号战列舰后,又集火攻击第二战队旗舰“奥斯利雅维亚”号,其遭到6艘日方主力舰的集中轰击,遭到重创。

于战斗发起1小时45分钟左右沉没,全舰900名官兵,仅幸存300余人。

失去了指挥,又畏惧日方主力舰凶猛打击,排入战列线的沙俄主力战舰早已经队形散乱,发射的炮弹零散而又没有准头,无法给对方造成致命伤害。

在夜色浓重的海面上

扶桑第三、四战队和俄国巡洋舰分队之间展开混战。在战斗中,扶桑3艘巡洋舰被重创,俄国数艘辅助船被击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