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太空雪球(2 / 2)
相对于那些需要不断的修修补补才能达到十到五十年使用寿命的空间站来讲,铸梦集团这些不会直接的接触到人类生活环境的无人化设备,至少使用五十年是没问题的。
而它们本身的制造成本也不高,都是铸梦集团自己制造的。
除了铸梦集团的高位节点外,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实这些顶尖科技造物的研发费用相对其他科研机构,都低得可怜。
铸梦集团人工智能主导下的虚拟研发,早就把科研成本大幅度降下来了。
哪怕桃醉对科研人员大撒币,也比其他机构的科研成本要低得多。
不过就算如此,也扛不住铸梦集团羿神号机队、大鹏号、无人星港和月面基地这种惊呆吃瓜网友们的大手笔不断的搞。
而且月面投送强度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增加。
铸梦集团也不是活不下去了,而是桃醉不想降低太空扩张的速度。
不为小梦赋予太空智械滚雪球流派的能力,桃醉就没有真正实现星辰大海的底气。
如果小梦完成智械化,那才是初步的挣脱了一切限制铸梦集团星辰大海的枷锁。
而这至少需要他在月球、荧惑以及其他星球、或者小行星带建立起完善的太空投送体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老家车的那种太空飞船才行。
张牙舞爪的无人星港和瘦骨嶙峋的大鹏号显然距离这种飞船还差得太远,它们只能算是铸梦集团对于太空飞船建设的最初级的探索而已。
真正的星辰大海,绝对不是末日孤舟一样的在宇宙流浪,而是可以在大部分星球上都有采集资源扩张自己,或者搭建生命居住区、无人化制造工厂的能力。
这就需要一艘艘智能化程度高,关键是足够大的飞船。
这个项目,就是在加速这一目的。
在月面搭建制造能力的设施,科研、积累数据的同时,也把智能制造从不好向外太空投送的蔚蓝星,迁到月面上来。
如果不是小行星带太远也外围线,充满了高风险和不可控性,桃醉都有心让小梦到那里‘建家’去了。
可惜的是小梦的智能化足够,但是技术储备和太空以及外形的加工制造能力还是太薄弱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可控聚变能源、磁纽缠推进、超级智能、光计算、微加工技术都已经被攻克的铸梦集团,居然被卡在了太空冶金领域。
当然,这个领域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方面的难题,真正需要的、也是铸梦集团欠缺的,就是一个‘底子’。
无法平地起高楼,太空设备的积累过程,对这个从初生到现在还不满十年的铸梦集团来讲,就是最大的短板。
弥补这一短板的方案,无非就是制造更多的羿神号、大鹏号、月球登陆返回舱、无人星港等设施,向太空投送更多的物质。
这是一个铸梦集团,或者说蔚蓝人类的太空积累过程。
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有了制造智能化星球开发设备的实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智能设备群才能把这个过程无限复制和升级。
也就是滚雪球。
而铸梦集团此刻,还没到‘滚’那个阶段,还只是在揉最初的那个雪团的。
也只有揉好了这个雪团,才能让它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滚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