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3章 军制改革(1 / 2)

加入书签

军制改革,贾蔷是按照后世的编制来改的,一步到位的把军队编制现代化。

以军为最大单位,三三进制的辖制师、旅、团、营、连、排、班,其中旅级为特殊编制,是为独立旅,直属于军管辖。

一军三万人,分为三个师,一师三个团,可福建东路的特殊性,设置一个军,却只有两个陆军师。

如果不设军,那两个师又没有上级单位,容易各自为政,若是还用提督衙门全面管理两个师,那改制就根本没必要。

在他的设想里,改制后提督衙门只作为参谋部使用,不参与指挥军队作战之事。

参谋部的存在意义,只在于战略策划,管理培训章程和宪兵纠察,不参与管理军队日常和指挥作战。

这样,军队才能随机应变,不至于被不懂军事的文官掣肘。

他纠结了一番设不设军后,做出调整决定,海陆军暂时不分指挥上级,这样福建东路的海军一万人,加上正好三万人一个军。

但海军暂时不设师一级,直接设立两个独立旅,澎湖水师为独立第一旅,安平水师为独立第二旅。

至于军衔,班长为军士,士卒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以训练成绩和战功晋升。

排以上为军官,初入军官都是少尉排长,往上晋升后可以只提升军衔,不提拔军职,但只能相差一级。

也就是说连长可以是中尉或上尉,但不能是少校,营长也止步于少校一级,不能在往上晋级。

但到了团长,可以是少校、中校和上校,军衔的区分,不仅在战场上有用,而且跟俸禄挂钩。

其实最大的作用还是在战场上,一师三个团,如果师长意外战死,在上级没派来新的师长之前,同级的团长之间,军衔高的自动暂代指挥权。

这是现代军队跟古代军队最本质的不同,这样的区分会减少许多战场上的指挥混乱。

古代战场上将领意外死亡,往往造成全军崩溃,正是由于手下各部各自为战,谁也指挥不动同级的将领。

后世的军队也有大军奔溃的时候,但极少被人全军歼灭的,除非被扎了口袋,否则总有聚在一起的小股军队,成建制的冲出战场。

而且反抗也比古代崩盘来的激烈,正是由于士兵有了主心骨,乱兵见到军衔高的,自动聚在他身边,听从他的指挥。

到了师旅这一级别,就是将级军官了,师长为少将,这一点贾蔷没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来。

而是按照二战时的军制,旅长为准将更是按照西方的军制。

而作为最高指挥的军长,可以是少将,也可以是中将,还是按照功劳来设立军长的军衔。

至于上将,他的设想是地方原则上不设上将,这一级别作为军队的最高军衔,只在朝廷中存在。

只有大规模战争时,才由朝廷选派上将,临时当任战区司令,战后必须取消司令职务,回到朝中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