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与龙武军约架(1 / 2)
王鉷敛财有道,除户部侍郎的正职外,另兼任了闲厩、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一大堆使职,尤其是他管辖下的左右藏库里堆满了宫内取之不尽的财富,让他极受李隆基的喜爱,成为了跟前的大红人。
而王鉷出身贫寒,让他懂得该如何取悦旁人,经常越过裴宽直接向李隆基表功,李隆基也经常跳过裴宽直接表彰王鉷。
于是乎,夹在中间的裴宽,觉得自己成了那个多余的人……
余下的,还有礼部尚书席豫,工部尚书萧炅等等,身上的故事就相对少一些了。
至少杨钊没从旁人那里听到太多关于他们的事迹。
还有一些人,如兵部侍郎张垍,是开元时期三度为相、燕国公张说的儿子,妥妥的名门之后。他的兄长张均任职翰林供奉。
历数开元朝那么多宰相,能有两位儿子仍位居高位,实属罕见,这到底是说明了张说教子有方,还是说明了他不愧三度为相,为后辈打通了仕进的关卡?
再如,京兆尹韩朝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在后世却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
因为李白为他写了两句极尽吹捧的诗句,流传度很广: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
其实,韦承恩跟杨钊套近乎也是有目的的。
他正在筹划一件大事:夺回属于南衙禁军的荣誉。
本来这事他已经和之前的兵曹参军商量好了,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兵曹参军换人了。
韦承恩也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跟杨钊喝了几回酒之后,自以为两人成铁哥们了,便将他的计划说了出来。
北衙禁军是从南衙禁军里从分出去的,其势力也一直不及南衙禁军。
毕竟,北衙禁军只是宫廷卫队,人数又少,又没有任何边疆建功的机会,自然是被南衙禁军所鄙视。曾几何时,那些怀有抱负的功勋后代,都不愿意加入到北衙禁军之中;
而南衙禁军则不同,它们掌管着帝国境内全部六百多个折冲府,实行的是轮番卫戍京城的制度,所以里面的士兵,既有功勋子弟,也有从各个折冲府抽调上来的经历过战场洗礼的精锐。同样,南衙禁军里的将士也不乏外出作战、建功封侯的机会。
然而南衙禁军的荣耀却伴随着它们的势力逐渐削弱了。
韦承恩痛心疾首地讲了一大堆,杨钊听了半天也没听明白。最后,他还是凭借着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答了这个问题。
说到底,就是府兵制崩坏了,各地折冲府里大量缺员,自顾不暇,自然也没有足额的士兵派送到各军队和南衙禁军。
如今的各边镇用兵,大多靠节度使用钱财招募健儿入伍,——这种方式在后来被称做募兵制。
帝国的战事基本都发生在边疆或他国境内,帝国腹地和京城多年太平,所以内地没有军队也没有任何影响。而成建制的南衙禁军里的空额,便一直让它空着吧,用作虚衔来封赏功勋,也算是发挥它的剩余价值了。
至于府兵制为什么崩坏,杨钊在扶风的经历已经解释了这一点,因为均田制已经崩坏,课户不堪繁重的赋税大量逃亡,哪里还承担得起帝国的兵役?
如今的长安城内,南衙十六卫名存实亡。
十六支有着光荣过往的番号的军队,实际上已经凑不齐一支像样的部队来。
仅仅左右金吾卫和左右监门卫四支部队里的兵源还算稳定。
毕竟前者要用来保证偌大的长安城内的治安,后者要驻守城内外近百座城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