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5章:入朝履新(1 / 2)

加入书签

已是次日卯时初,一阵豆大雨点噼噼啪啪打下,倾盆大雨再次来临,雅致庭院的青砖黛瓦在阴沉沉的天气里漆黑如墨,若非有沙漏计时,让人分不清是半夜还凌晨。

杨集醒来,听着噼里啪啦的雨声,心知今天又是一场暴雨天气,没完没了的暴雨天气也让深秋的清晨泛起了丝丝凉意,然而旁边温香软玉的身子让她在这天气里感到极为暖和、舒服。

转而借着晨光看向身边丽人,只见张出尘发髻早已散开,一缕缕青郁秀发堆满枕畔,秀眉下的一双美眸紧紧闭着,睫毛长而密。

看着丽人眉眼间酣然入睡之美态,杨集不禁有些失神起来:也不知是适合这里气候,还是久未出现太阳的缘故,出尘常年不变的小麦色俏脸竟然白了很多,晕红的脸蛋似乎还残留着绮丽美妙的风姿。

张出尘昨天也许是首次以女主人身份来会客的原因,昨晚格外的痴缠,这会儿明显还在犯困。

杨集想让她多睡一会儿,便轻轻掀开被子,下床穿衣。可是尽管已经很小心了,听到感到动静的张出尘还是醒了,她揉着惺忪睡眼,迷迷湖湖的说道:「公子,你起来了?我为来你更衣。」

杨集坐回床榻,拉过被子给她盖好:「我自己来就行,今天没你们什么事,你多睡一会儿。」

张出尘应了一声,忽尔又想到了什么,张开眼眸问道:「公子要去看那小丫头吗?」

「我去看她做什么?」杨集啼笑皆非的说道:「今天也许没有别的事情,可是我毕竟是一军之首,除了要了解军情以外,还要审核有功将校名单和立功事迹,以便呈给朝廷请功。」

「嗯,那公子去忙吧!」张出尘目送着杨集离去,默默的伸手轻抚微微发涨的小腹,芳心再次涌起浓浓的期待之感。

回想起昨晚的几番风雨,她觉得自己这次肯定怀上了,按公子取名的习惯来说,腹中孩儿名字应当是叫杨晶了,不过这个名字女孩用之不错;男孩最好阳刚一些。

杨晨不错,只是我叫出尘,这个不行。

那就杨昆?杨晖……

她闭着双眼胡思乱想,结果仅只片刻功夫,就因为重复默念同一个名字而把自己念得睡着了。

杨集出了厢房,慕容弦月已经备好洗漱用品。

杨集洗漱而毕,让她帮梳好头发,看了灰蒙蒙的天空一眼,向她问道:「弦月,宇文大将军何在?」

「凌先生昨晚已经把他安置在前堂客房了!」慕容弦月答道。

杨集又问了一句:「宇文大将军起了吧?」

「起了!」慕容弦月说道:「正在前堂等候公子接见。」

「我去见见他,稍后备些早膳过去。」杨集吩咐一声,沿着抄手游廊大步向前院走去。

宇文大将军就是宇文述,其军事才华母庸置疑,他在这场战争中,先是帮助杨集破了最为关键的西丰三大犄角,不仅为大隋歼灭高句丽奠定了基础,还点滴不漏的帮助杨集之军隐藏了行踪,而后又把后勤主将当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封为左备身府大将军。

也许是杨广认为此间战事将了,安东都护府官员又陆陆续续到位,从而使后军总管宇文述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就把宇文述召集回去了。

宇文述是杨广的从龙之臣,当杨广登基上位之初,原太子系尽皆「鸡犬升天」,而骤登高位的宇文述一扫先帝时期的低调,更得飞扬跋扈、目无余子起来;但是他吃过几次大教训,也变得老实安分了。此番离开之前,竟然不远千里的跑来长安告别。

昨天后半夜到了长安城,而杨集也是在和张出尘兴风作浪的时候,听到守夜的慕容弦月说起了这件事。不过只是由于时间太晚了,杨集正在劲头上。而宇文述长途疾

行、狼狈不堪,他自己也累得不行,再加上又没有什么要事,杨集就把会面时间定在了今天。

「大将军!」杨集一路走来前院偏堂,一进门就看到宇文述正在喝茶。

宇文述闻言起身,行礼道:「大王。」

「请坐、请坐!」杨集还了一礼,示意宇文述坐下说话。

入座下来,杨集笑着向宇文述说道:「恭喜大将军了。」

仕途之上,起起落落是常有的事儿。尤其被一些势力推到前台的朝臣,复出更快。这是因为朝堂职位有限、各大势力竞争激烈,扶持一个朝官不容易。只要惨遭免官之人不是犯下谋反之类的大罪、没有被杀头,哪怕他被流放到穷山恶水的偏远地区,各大势力也会想尽办法让他复出;一旦他复出了,那又是一个用得上的要员,所以各大势力一般都舍不得放弃忆有皇帝面前露过面的朝官。

宇文述自成一系,不但是宇文系的领袖,还是杨广的从龙之臣、亲家,且又因为军改被叛军抄了家,他回归朝堂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杨集正是因为这个缘因、正是因为猜到杨广日后还会启用宇文述,所以他在宇文述人见人厌时候,于杨广面前就事论事,从而让宇文述出任漠州都护府都护。

此举获得宇文系的好感尚在其次,关键是杨广看到杨集「以德报怨」以后,更觉得杨集品德高洁、大公无私、一心为国。

而大隋十六卫府改制以后,左右备身府和左右监门府虽然失去了掌管天下府兵的权力,但是前者负责侍卫皇帝、后者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禁,堪称是禁卫中的禁卫;杨广此番启用宇文述为左备身府大将军,可见依旧对宇文述信重有加。

回想过来,宇文述心中也是深有感触,他感慨道:「要不是大王当初以德报怨、一力举荐,末将连将功折罪的机会都没有,又哪有立功的机会?大王此恩此情,末将谨记在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