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5章 于教授的夸赞(2 / 2)

加入书签

尤其在巴扎村北面的这一片沙海上,种树能让风速减少,让流沙移动的速度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然后再飞播种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沙漠治理好。

否则,风沙一来,就把草给掩埋了,种下去的草很难存活,效率就太低了。

同时的,他也正在向外推广他“新研发”的甘草、骆驼刺和杨柴种子。

飞播现在是治理沙漠的主要手段,许多国有机构都在用这个办法治沙。

可是他们的种子存活率低,如果能把自家的种子推广出去,应该能大大增加效率。

只是有一点,他们的种子平均比市面上的种子价格贵五倍,而飞播对种子的用量又大,这样一来购买他们种子的价格就太贵了,没有人愿意尝试。

所以,陈牧只能用老办法,先自己在自己的林场弄,做出成果来了,再请人过来参观,就像是做展会一样。

等人看了觉得好,然后再说卖种子的事情。

女主持人笑了笑,转过头,又和于和光教授聊起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事情。

于和光教授说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打击盗猎的事情,都是他多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让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在最后,女主持人客气的问了于教授一句:“听说今天早上我们节目组的人找到宁的时候,宁正在一所学校里教课,对不对?”

“对,我在学校里客串老师,发挥一下余热。”

于教授笑着回答。

女主持人好奇:“客串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于教授,能不能说一说?”

于教授说道:“是这样的,因为已经退休,我平时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偏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的一切,离不开了,所以有事没事就往这里跑。”

微微一顿,他笑着指了指学校的方向,说道:“正巧我们这里的一所希望小学里,有一位老师家里有老人重病住院,要赶回去看看……嗯,这里插一句闲话,来我们这里支教的老师都不容易,好几年没回家了,这一次家里出了这样的事情,可是为了孩子,却差点走不开,所以我就说替她当一段时间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她这才走了的。”

又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点,女主持立即抓住了,询问了起来。

于教授也都一一说了,介绍了学校的情况。

一边说时,于教授一边指了指陈牧:“他不但在这里办林场种树,还捐助了很多希望小学,让这里原本没办法上学的孩子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说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得感谢他。”

节目组的人一听,忍不住都又看向陈牧,连带摄影师都给了陈牧一个大镜头。

女主持人笑道:“来吧,聊聊吧,陈牧,说说你捐助希望小学的事情。”

在聊天的过程中,于教授时不时就提一嘴陈牧,把陈牧结结实实的夸了一顿,这完全让陈牧意料不到。

现在小老头又突然搞这么个袭击,陈牧挺不好意思的,摆手道:“这事儿也没什么好说,就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不想多说的样子,女主持人看在眼里,也不继续问他了,转而继续和于教授聊。

倒是女主持人身后的柳曼青看了陈牧一眼,若有所思。

于教授似乎挺享受自己“客串老师”的事情,对女主持人说了许多学校里孩子们的趣事儿,最后还发出邀请:“你们要是有时间,欢迎你们到学校里来看看,我们学校的陆离校长可是很了不起的人,连我都非常佩服她的。

她是从应城来的老师,本来只是支教,可是来了以后为了学校和孩子们,毅然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和城市,落户到我们这里来,今年她可是我们省表彰的先进人物呢。”

“哦,还有这么一回事儿?”

女主持人目光一亮,又来劲儿了。

她开始向于教授询问起了陆离的事情,没想到拨了萝卜带起泥,居然又挖出来一个有意思的人物。

支教老师,放弃原本老师的工作,落户到这片荒漠来,这样的事情听着就让人感觉,别提深入了解了。

众所周知的,今时今日,很多人干支教,主要是为了镀金。

说白了就是为了有支教的这么一个经历,好让以后的路子更好走,不管是评职称还是升职,都有好处。

可其实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并不用心,只是混日子。

像是这位陆校长这样,为了孩子和学校落户到当地的,还真是不多见。

于教授显然很佩服陆离,嘴里完全不吝赞美和夸奖之辞,都快夸到天上去了。

陈牧在一旁听者,感觉他们聊的和自己认识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陆离,怎么感觉陆离变得这么伟大了,都好像不是他认识那位陆师姐了。

柳曼青也在一旁听了一会儿,突然插嘴道:“黄莉姐,要不我们去学校看看吧,也顺带看看这位陆校长,怎么样?”

黄莉是女主持人的名字,因为资深,所以陈牧和柳曼青在节目中都喊她姐。

女支持人看了刘万钧和导演一眼,看到他们微微点头的动作,笑道:“好,那我们就找机会去学校看看,看看这片荒漠上学校究竟是怎么样的,也看看这位被疆齐省表彰为先进人物的陆校长的风采。”

很快,这一段谈话录制结束,于教授也心满意足的走了。

据他说,他要回去学校继续上课。

节目组方面的几位主创商量了一下,都决定下一场临时改道去学校。

因为他们要收拾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整整折腾了一个半小时后,才终于来到了喀拉达达村的希望小学。

喀拉达达村已经还雅喀什村合并,村民们都搬到新村去了。

只有少数不愿意离开的村民,依然居住在这里。

这些村民,都是些老人。

他们留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并村,毕竟他们并村后占了大便宜了,又分房子又分钱,别提多少人羡慕了。

他们只是故土难舍,单纯的不想离开罢了。

不过也因为这样,让这里的希望小学多少还有点人气,不至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所学校。

其实库尔班江他们已经有规划了,再过两年就在新村建学校,以后孩子们都在新村那边上学,就不在这里了。

一所学校建起来还没用了多久,就不用了,他们都舍不得这么糟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