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四十四章 金山(2 / 2)

加入书签

谷  他们希望用财物赎回他们部落的勇士,朱瞻基当然不会同意,好容易抓住的劳工哪里能放走,至于财物,土著能有什么财物?

各个部落又退而求其次,希望他们能见一见他们的族人,这一点上朱瞻基与唐三任倒是没有拒绝,他们来这里并不想与土人把关系处的太僵。

这些俘虏与家人见面的结果却让朱瞻基与唐三任始料不及,也不知道这些俘虏对他们的家人说了什么,这些人竟然不愿意走了。

面对这些老弱妇孺,朱瞻基还真下不去狠心驱逐,双方语言不通,沟通起来也不是很方便,最后还是在以为有语言天赋的土人俘虏的帮助下,才彻底的明白这些土人想要干什么。

原来这些家属听说俘虏们每天都能吃饱饭,这让土著家属们非常羡慕,他们也希望留在金山,为大明干活,只要管饭就行。不要小看吃饱饭,在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爆发之前,吃饱饭都是各个政权努力争取的目标。

这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朱瞻基与唐三任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不过却有个条件,那就是所有土著的娃娃都要到淘金队伍建立的学堂读书。

土著问读书是干什么,唐三任就解释说,是为了让孩子长本事,他不希望土著们的下一代还什么都不会。

土著们没有多想,觉得让自家的孩子去学本事这不是坏事,他们哪里知道,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两代人过后,这些土著的后代就完全丧失了他们本民族的特征。

大明就是用教育这种最低成本的国防,成功的将这些土人同化,当然这种同化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高等文明对付低等民族。

有了这些土著人口的加入,淘金队伍在金山附近的河流两边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今年的农时已经耽误,只能种植一些蔬菜和耐寒的成熟期短的农作物。

随着金山的日益繁华,有越来越多的土著带着他们的猎物,架着他们的独木舟跨过海湾,来到金山交易。土著带来的都是兽皮、原生矿石这些原材料产品。金山这边的交易商品是腌制的咸鱼、经过加工的蔬菜等初级加工的农产品。

这种交易使得金山获得了更多的原材料用于返回大明交易,土著们也能在交易中获得大量的食物,弥补自己不落中食物不足的问题。

朱瞻基与唐三任二人看着这个两人一手缔造的城镇日渐繁华起来,心中无比的欣慰,转眼之间他们已经来到金山半年的时间,来的时候还是盛夏,现在已经是隆冬季节。

算算时间再过几天就已经是景泰二年,虽然人不在大明,但是该有的过年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最能代表过年的红灯笼与红春联都要准备上,红纸没有那就寻找红色的颜料将白纸染红。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要保证粮食的供给,所有的粮食都不得酿酒,朱瞻基也不例外,可以说今年的这个年过的,是朱瞻基从有记忆以来最寒酸的一个年。

不过胡氏与孙氏倒是感觉很是自在,一辈子被困在深宫之中,现在不但能够四处游玩,而且由于缺少人口,所有人都要一个人当两个人使唤。两个女人也不例外,被安排到学堂去给土人的孩子开蒙读书。

孩子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非常地快,第一个月还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学,到了第二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大声读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忙忙碌碌的过完这个年之后,朱瞻基与唐三任商议,如今这黄金已经生产了不少,是时候回大明一趟了。

金矿的生产步入正轨之后,每天都能生产近五百两黄金,这半年多的时间,淘金队伍已经存下了二十万两黄金,换算是成银币那就是六百万两。

这样一笔财富简直比打劫都来得快,朱瞻基与唐三任仔细核算了一下成本,最主要的成本就是采购海船和钱来金山海上的消耗。

等到了金山之后,大部分的粮食消耗都可以通过贸易,以及自己生产获得,不但养活了自己,还捎带着养活了三四万的土著百姓。

还有一笔开销就是如今已经一年到期,答应所有队员的黄金也到了兑换的时候,每人十两黄金,再加上一些重要岗位的付出,连同船员与侍卫千户的薪俸付出,以及杂项开支共计需要支出五万两。

剩下的十五万两黄金就是这一年来的纯利润,今年这一年还是只生产了半年,步入正轨的时间更加的短暂,这让唐三任震惊不已,如此的利润,一旦传扬出去,那还不让人疯狂了。

不说皇帝占有八成的分子,就是自己这两成股份,这一年下来也有两万五千两黄金的利润,对于个人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

唐三任感觉自己的心肝都在发抖,个人占据这么多的股份一定不是好事,钱太多了恐怕会给自己的后辈儿孙招祸。

“陛下!这利润太高了,黄金的采矿与冶炼不能放到私人手中,这是取祸之道啊!”

“当然不能放在个人手中,黄金是高价值商品,关税税率是六成。这些黄金需要缴纳六成的所得税交给国库,能够到我们手中的只有剩余的四成。

就算是四成也有六万两,这是一笔巨额的财富,这样的金矿只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我们到这里挣得就是这一锤子买卖,回去之后就会有朝廷派员来接手,同时也会大量移民金山。

可以预见的未来,金山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矿山不允许百姓开采,河流里面的金沙老百姓还是可以进行淘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