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邸报(1 / 2)

加入书签

杨荣等人在自家会客厅内谈话的内容很快就呈上了朱瞻基的案头,这次的谈论并无多少出格的地方,若是非要找到出格的地方,那就是非议君上。朱瞻基没有兴起文字狱的兴趣,也对一众官僚的猜测嗤之以鼻。众官员商谈到最后,一致认为皇帝是想行范蠡之故智,想要货殖天下。

毕竟皇帝登基之前有经商的前科,到现在行在最挣钱的生意依然是皇帝手里的香皂与雪花膏生意。

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工商业一旦兴起会有多么庞大的力量,一旦进出口贸易成熟,单单一个海关关税就足以养的起整个大明的全部军队。

更何况全国的工商业税收,前宋以半壁江山的岁入都是大明的几倍。都说以史为鉴,大明的精英们为何就看不到这工商业的力量呢?

也许是他们很清楚工商业的力量,之所以不说,是因为他们想自己独吞这份利益,朱瞻基不吝恶意的想着。

事实上大明的精英们根本就不懂工商业,也许他们能看到蚕丝瓷器出海挣钱,然后纷纷加入走私行列。却从来不想把这个行业做强做大,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规模。

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大明目前的环境并不适合工商业的发展。官员把工商业主看成了待宰的羔羊,随时都可以拉过来放点血。

这样的环境必须得到改变,在与文官达成了分权协议之后,朱瞻基发布了一条诏令。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条诏令刊登在对外公开发售的邸报上,弋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终于拿出了一个对外发售的邸报版面。

上报到朱瞻基这里,朱瞻基只做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整。邸报分为四个版面,头版必须是朝廷的大政方针,二版是各地上报的新闻,三版是重点案件的介绍,这是朱瞻基特别强调的。通过真实案例的介绍向百姓宣传法律,使其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坚决不可以做。

最后一版是话本连载,被选中的话本,通政司将给予作者一定的稿费。这一点弋谦非常不理解,他对朱瞻基提出了疑问:“陛下,朝廷邸报刊登他的话本那是给他扬名的机会,朝廷不与他要钱就好,怎么还要给作者钱?”

朱瞻基笑道:“只有我们给了钱,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写话本向我们投稿,我们才能挑选出更有质量的话本刊登在邸报上。”

“可是这样通政司的负担不是更加重了吗,朝廷拨付给通政司的钱粮又怎么够用?”

“谁说我们的邸报会增加负担,我告诉你,未来挣得少了都不行,邸报将是朕的内帑一大收入来源。”

“啊!这怎么挣钱,就靠报童卖的那点报纸钱,一天就算发行一万份,一份五文钱,也不过五十贯。除去纸张、油墨、排版、印刷以及人工成本,不赔本就不错了。”

“印刷成本这么高吗?”

“是啊!每一期都要进行雕版,印刷过后这雕版也就废了,新的一期还要在重新雕版,雕版是主要的成本。”

“为何不使用活字印刷?”

“回陛下,活字印刷是节省成本,不过泥活字印刷出的文字字迹模糊,而且排版也不是很整齐,非常影响美观。除了一些黑心的作坊,其他人都不愿意使用。”

朱瞻基心中叹息,这就是大明的现状。新技术宋代就已经出现,到现在还没有多大的改进。

世人的思维里新技术的应用不理想,那就还用成熟的技术,一点创新的精神都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