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章 控制海外(2 / 2)

加入书签

一句话就是大明需要不断进步,才能屹立与这个世界之林,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们不自强自身,总有一天会被人家打上门来。”

大明乃至华夏最大的问题就是进步缓慢,或者说是没有进步的需求,放眼四下张望全是刚学会吃饭穿衣的蛮夷,顶多就比猴子少一个尾巴,华夏就是现在这样也是周边顶尖的存在,何必费心费力的发展,躺着享受不香吗?

问题是大明现在只看到了周边,即使是郑和远航到了非洲看到的还是贫穷落后,根本就没有看到地球的另一边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世俗权力在文艺复兴中渐渐的压倒了神权,长期的战争威胁又让他们非常的注重技术的发展和传承,短短的一百多年,至少在武器装备的研发上,大明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直到嘉靖时期西方人大航海开始,西方武器开始传入东方的时候,大明缴获了倭寇的鸟铳才发现自己的火器已经落伍于时代,而这鸟铳已经不是西方列强最先进的武器,燧石击发的火枪已经在研制当中,甚至样枪已经出现。

而大明却如同得到了宝贝一般,大量仿制装备军队,反倒是赵士祯仿制的鲁密铳因为造价高昂并没有大量装备,主要大明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是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已经不看质量好坏,而是以价钱衡量好坏。

众人不知道皇帝为何总有一种要被迫害的急迫感,如今只有大明欺负人的份儿,哪里有人敢欺负大明。不过皇帝居安思危的想法是对的,至少能让大明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

“陛下,臣觉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匠人的努力,任何一个匠人都有可能让技术进步一个更高的阶层,臣建议向海外迁徙人口的时候,一定要甄别是否是有技术的工匠,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工匠绝对不能离开大明的范围。”唐三任对技术改变生活深有体会,若不是人工孵化技术成功,房山县的养鸭事业还不知道多长时间才能发展起来。

“季重说说,什么样的技术才是大明最应该控制不流出海外的?”朱瞻基对唐三任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

“臣觉得比如瓷器制造,养蚕技术,我大明独有的茶叶种植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技术一律不能外传,尤其是制铁技艺更是重中之重,一旦海外之人掌握了先进的制铁技术,就等于掌握了武器制造,一旦有人叛乱就会增加我们的平叛的难度。”

“季重说的这些技术很重要,这些技术确实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不过还有更重要的技术更加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

“还有什么技术是不能流入海外的?”唐三任还真不知道大明还有什么更能拿得出手的技术储备。

“是这里!”朱瞻基指了指自己的头说道:“其实任何技术只要条件成熟就能出来,最重要的是给技术的发展创造条件。

比如说大明的匠户制度,工匠活的生不如死,这样的制度,工匠还有研发新技术的愿望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要如何传承下去,难道还是如以前一样口口相传,一旦有掌握技术之人突然离世,很可能一项技术就此失传。”

“陛下!臣明白了,是书籍,书籍才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所学的学术都是从前人的书籍中获得,再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技术也是需要书籍化保存的,这就是陛下要求工匠必须要识字的真正原因,只有识字才能记录,有了记录技术才能代代相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