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人地矛盾(2 / 2)
“产生流民的途径大多数都是因为天灾人祸,人祸更是流民罪魁祸首。”
“天灾人祸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流民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朕不知道普通百姓家的具体情况,可是朕知道宗室、勋贵、富贵人家从洪武元年到现在将近一个甲子的时间,人口翻了几十倍。
普通人家条件差一些,这将近一个甲子的时间人口最少也翻了几倍吧?那么问题就来了,大明这么多年的土地可没有增长,田地亩产也没有明显的提升。
以北方土地来说十亩地的产出养一个人,除去交税之外也富富有余。养两个人勉强能吃饱,养三个人饿不死,若是养四个人的时候,你认为他们还能活下去吗?”
“陛下,您的意思是说大明现在的人口过剩了吗?”郑和没想到皇帝竟然从这个角度上看问题,对于认为多子多福的汉人来说,孩子多那是有福的象征。
“不是人口过剩了,而是从事农业的人口过剩了,大量的人口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郑和是个极其聪慧的人,马上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这是通过迁徙人口人为的使得乡村人口减少。迁徙的人口一部分进了工业区里的工厂。另一部分迁徙海外,在海外开辟农田种植粮食,用海外的粮食弥补大明的粮食缺口。
可是海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离中枢太远了,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国内就会出现粮食危机。
“陛下!寄希望于海外的粮食弥补国内粮食缺口,这么做太冒险了,一旦海外出现任何变故,大明百姓就会哀鸿遍野。”
“我们当然不能寄希望于海外的粮食,海外的粮食只是一个调剂,能够使大明百姓吃的更好,更便宜!
还是要立足于国内的粮食产量,以后随着国内从事农业的人口越来越少,土地将会越来越集中,集中起来的土地最适合工业化生产。
到时候推广起农业机械,就会非常容易,如果再配合着土地不得撂荒的政策推出,那些手里握有大量土地的士绅,就不得不花钱置办机械来经营农田。
这时候农业的性质就变了,一旦地主全部使用机械进行耕种,所使用的佃户数量就会越来越少,这也能进一步的促使农业人口向外转移。
剩余留下来的农业人口,地主转变成了农场主,农民也从单纯的小农经济变成从事农业的农业工人。
到了这个时候,再开始全面向地主进行征税,你认为他们还有反抗的余地吗?”
士绅靠什么对抗官府?当然是靠的是手里握着的大量佃户,这些佃户在士绅的控制之下,一旦士绅有什么不满,就会互相勾结一起煽动百姓起来对抗官府。
往往出现群体事件之后,最后妥协的基本上都是官府,因为在乡村里,士绅控制着近九成的人口。官府真要强硬对待,结果就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
若是将士绅控制的百姓慢慢剥离,掌控在士绅手里的人口只剩下一两成的时候,士绅再想挑衅官府,就要掂量一下朝廷会不会直接下狠手。
郑和可以想象的到,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陛下与士绅争夺人口的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