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章 银元并不好用(1 / 2)

加入书签

大干快上的大棚项目在堡里的其他人看来,就是脑袋抽风了才会这么搞!可是尽管在心里埋怨了很多次,但还是迫于李振新的强势,不得不执行!

堡里的闲民被分为两拨,一拨负责盖房子,另一拨负责盖大棚,在加上各种工坊的工人,整个堡里就像一个大的建筑工地,在天寒地冻的十一月份丝毫没有以往这一地区常有的猫冬现象。

由于人口骤然的增加,李振新发现管理就存在断层的问题,因此在管事会议的下边得另行设置管理机构。机构设置也简单,就是后世工厂管理的办法,根据分工不同,新设立了两级管理机构,分别是总管下边设三五个分理,分理下边就直接设班组。

这些管理人员的组成还是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任命,另一个是通过推选的方式产生,眼下完全用民选不现实,而全部任命也没那么多人才储备。两条腿走路也是一种解决之道。

为了防止管理机关官僚化和被部分人把持,采用的办法就是决策权归集体所有即使是主管领导也没有个人做决定的权利,所有事项必须以各级委员会名义发布和执行。各级委员会委员构成中有一部分人在上级委员会中有委员名额,说白了就是完全借鉴了后世政府运行的办法,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委员会成员太过一致。

建立各级委员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全面推行薪酬制度,这是调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以前人少的时候吃大锅饭,薪酬制度不全面还可以应付,而且对积累集体资产有优势,现在好几千人的规模再用老办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

给好几千人发工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发,之前用的那种以实物为基础以银元为辅助的办法就有点不够用了。比如发的毛布和搪瓷制品,现在堡里的老人都积压了好多,很多人拿到手后还得二次交换,特别麻烦。但是全部发银子的话堡里的银子储备又不够用,而且堡里的商业形态不完善,有了银子也没法没地方换一些必要的生活品。

李振新的方案是,减少集体食堂的供应量,取消集体食堂晚餐供应,把一部分粮食用工资的方式支付给堡民,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开火做饭。除了粮食以外再发银子和一些其他消耗品比如肥皂,油脂,肉类,鸡蛋等,耐用品一年也就发个一两次,这样就能把薪酬制度建立起来了。

这个薪酬制度,在大管事委员会上讨论的时候,大家意见不大,不过却提出了两个细节上的问题,一个是目前堡里发的银元不好用,原因是太大了没办法花出去,另一个是堡里的产品卖出去除了换回银子以外,还有很大部分是实物,这些实物除了生产原材料和粮食以外还有一部分是日用品比如土布啊,针头线脑等等,这以后怎么办?

对第二个问题很好解决,直接在堡里开两三个供应社,大家有需求就从供应社买就行了。但是银元数额太大的问题却不好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