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互相看不上眼的两代陕北商人!(1 / 2)
武威州政事委员常务会,最后专门开会讨论到底花不花这笔修路的钱。
会上黄百鸣专门阐述了,关于支持兰武公路建设的利弊:“通过府里的财政来支持这条路早日开通,确实会花不不少钱,但我们得弄清楚这笔钱花的合算不合算。很多人觉得府上既然有了一条通往关内的铁路、过几年朝廷又要修兰州到武威的铁路,再花这笔钱似乎完全没必要。但吾不觉得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大家都知道咱们武威经济发展的好,主要是靠胶草以及和口内的贸易,然而这两样咱们府里的自主权又有多少,大家想过没?通了和省府的公路,咱们就可以更便捷的参与到省内经济活动中,全省的市场都会成为咱们的腹地,这点大家是否能看到?”
黄百鸣作为一府主官,他的眼界和格局是薛军芳这样刚刚成为府级官员的人所不能具备的。他认为有必要花这笔钱,主要是想加强武威府在省内的影响,希望这条油路修通之后,能够带动武威府的制造业和商品打开省内市场。
武威府还是发展了一些制造业的,不过规模都不大,竞争力也不强,想要在更大的市场上有作为很困难。因此只好把目光转向本省市场,先通过本土市场的占有量,集聚能量,再慢慢走向更大的市场。这么说来,通往兰州的油路早日开通就很有必要了,河西地区虽然经济条件比较好,但有个天然的弱点,人口规模不够!这里的人,多半都是移民或者是移民二代,四府人口加起来也就两百万左右。甘肃真正的人口腹地还是在河东,兰州、白银、巩昌、天水这一带虽然经济不够好,但人口规模却是河西的两三倍。正因为他们的经济不怎么好,才更适合武威制造的廉价产品打开市场。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这是像黄百鸣这样深受李振新影响的行政主官的共识。可是他们这样的观念,近些年却受到了冲击和挑战,新一代人中有一种思潮,他们认为资源才是一切的根基。只要有了资源,哪怕你在遥远的漠北,也能把经济发展的很好。
这两种观念的冲突,在河西一带不是很明显,最严重对立的地区是大明工业化兴起的策源地陕北。
近二十年的发展,使得陕北一带出现了很多富商,他们如今在大明是最有实力的商业财团之一,无论从资本规模、还是影响力等方面来说,他们都不比晋商差,甚至从全面性上来说,还比晋商更有优势。
就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团体,最近两年却正在发生分裂。他们分离为两股势力,并互相看不上眼。矛盾之大,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感觉原本的老对头晋商都比本土的这些冤家可爱许多。
陕北商人的两股势力,其实是兴起方式和时间不同的两代商人。第一代发展起来的陕北商人,是以宋老三、赵大郎为代表的传统商贸和制造业商人。这一代商人有个共同特点,哪就是刚开始的时候都赤贫,之所以能够起来,除了自身敢打敢冲以外,主要得益于李振新在陕北大搞实业的辐射影响。比如宋老三,刚开始就是靠往清兵控制的区域卖羊毛布、收购草原的羊毛起的家。赵大郎就更直接了,他直接是拷贝了奔驰厂的模式,再通过产业扶持贷款发展起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