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2)
西方人根据大型银币通行几百年来所累积的经验,认为25~28克是比较合适的规格。
较此更重的大银币,无论在制造、携带或行用上都不方便。
在近代,西方列强所用的大型银币都差不多在25~28克,小型银币如英国一先令、德国一马克及法国一法郎,则在5~6克。
清朝末年,国内最通行的大型银币是西班牙本洋及墨西哥鹰洋两种重约27克的外国银币,故中国新造银元仿其形制,将银币的重量定在接近27克的库平七钱二分,结算时以“元”计价,俗称“一元”。
西班牙银圆采用的是七钱两分,按照四海商会以及吕宋当地土著官员的想法,希望大明银圆效仿西班牙银圆以七钱两分制,也就是一元。
而刘煜主要是想铸造一两银。
“两”,是指清政府用银的重量标准“库平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库平两”每两重37.31256克,一般简化为37.3克,各地方在实行上则稍有出入。
刘煜想要制造一两银,主要是考虑到今后明军反攻大陆,银元与大陆银两货币的碰撞,以一两制更合适中国国情。
但四海商会的商人纷纷劝说刘煜,主张使用效仿西班牙银元的七钱两分制。
思虑再三,刘煜终究还是选择了七钱两分,也就是西班牙银元的重量。
第一批银元试铸出来后就被刘煜呈给朝廷。
正面铸永历元宝四字,背面铸有龙形,为双龙戏珠。
这样的银元试造出来后,颇受四海商人的审美,毕竟这样的龙洋与西班牙银元等值无需换算,而新式银币呈给鲁王,萧武等人面前后,几人倒也没有异议。
主要是刘煜暗中与萧武商议,每月铸造龙洋可供应萧武麾下水师日常开销,同时刚刚铸造的龙洋也纷纷送与明军各大镇中的将领,各大将领拿到新式龙币后自然是笑得合不拢嘴。
毕竟都是银子,造成银锭模样和银圆模样有区别么。
而这些被刘煜送与明军将领的新式龙洋没过多久就被明军将领们花了出去,四海商会同意使用加之新式货币一定程度仿制西班牙银圆,吕宋居民并不反对,接着明军将领大手大脚的花钱和四海商会的推波助澜,龙洋在短时间内流通到了吕宋市场上,得到了官员与商人平民的认可。
当然废两改元主要是利于明廷今后在南洋的发展,毕竟是与西方做生意。
若是要想用银元流通大陆,那估计得要几百年的时间了。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其实是铜币而不是什么白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下一直使用两币制,民间使用的是铜币,由官府铸造的货币。
白银和黄金主要是用于对标铜币使用的,用于对应铜币的币值。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官员商人们总喜欢把白银藏在家中而不是拿出去买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打算用白银买东西。
青天大老爷们在家里堆砌着黄金白银,然后在市场上流通铜币,用白银来定铜币的币值。
把银锭铸造成银币,不过是换了个模样,对于十七世纪的大陆民间而言影响并不大,因为老百姓日常生化买卖所用的货币是铜币而不是白银。
主要是因为白银太贵,官价一两银子兑两千铜钱的话,那么古代一家三口一年可能就需要花个三两多点儿银子就足够了。
就算老百姓手里突然多了几两银子,也会为了买卖方便把手里的银子兑换成铜钱。
所以哪怕把银子铸成和铜钱一样的钱币的话,在日常交易中也会因为银币的币值过高,交易双方找零和兑换不便,慢慢的被切碎,俗称碎银子。
所以在明清时期银币纯属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你铸造的再好的银币元宝也会被老百姓剁成碎片来用。
但到了清末时期,随着西方掠夺的加深,加之贸易的开放,成千上万的银元流入了中国,整整几百年时间白银的流入使得白银的价格逐渐下降,这才使得白银铸造成银币有了流通使用的可能。
但在现在的康熙年间,白银地位远没有后世廉价到流通货币来使用,改成银元根本没有多大作用。
刘煜铸造银元可不是为了在大陆民间流通使用,而是为了吕宋明廷在今后南洋的发展。
在大陆,青天大老爷们能把白银藏在家里,然后铸造铜币,用铜币从老百姓身上买东西,白银和铜币的换算价格全凭皇帝一张嘴。
到了南洋,西班牙人,英吉利人吃你这一套吗。
你用铜币跟西班牙人做生意,你信不信人家直接拿炮轰你。
所以在吕宋,明廷要发展贸易必须铸造银币,因为现在的欧洲人用白银就像是清朝百姓用铜币那样普遍。
你总不能天天抢西班牙人的钱,然后再向英吉利人买东西吧。
制造银元能够让吕宋明廷更好的融入南洋乃至世界,至于今后的大陆,那就是未来的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