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川沙经济作物(2 / 2)

加入书签

从县里一些地方种植棉花的耕作制度来看,粮、棉、油轮作换茬方式有:

一年两熟制,油菜(麦)→棉→油菜(麦)→稻连作。

两年三熟制,绿肥→早稻→油菜(麦)叶棉花→绿肥。

两年四熟制,绿肥→早稻-晚秋或后季稻→油菜(麦)→棉花→绿肥。

水稻,“谷雨”落种,“白露”“秋分”间收获;“寒露”种麦,次年“芒种”收获;随即种棉花,“秋分”“立冬”间收尽后种绿肥养田,至次年“谷雨”再种稻。

也有棉花收尽后立即种麦的,俗称“花田麦”,麦收后再种棉花称“叠田花”。此种法因田无休闲,养分匮乏,产量较低。亦有麦未收即套种棉花,俗称“赘花”。此种法因棉花播种早,成熟期亦早,不易受深秋风霜之害。有少量的久旱地块都为一年一熟春种棉花,夹种黄豆、芝麻、花生、瓜类,也有种大豆、山芋、高粱、玉米等。

中间有一段时期,为增加粮食产量,耕作制度变化较多。主要是充分挖掘潜力,扩大种植小麦早稻面积,压缩冬闲养田,减少绿肥、中稻面积,增加一茬晚秋作物,逐步将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改为两年四熟。

最后是油菜的种植。

建国前至55年,川沙种植油菜品种是“白菜型本地油菜”,种植面积少,亩产很低。56年,从上海县引入朝鲜品系“胜利油菜”试种,因耐寒、耐肥、抗倒伏、抗病力强,单位面积产量比“本地油菜”高一倍多,“本地油菜”即被淘汰。

60年代初耕作制度改革后,因“胜利油菜”成熟期晚,影响后茬早稻的移栽,故改种“胜利52”和“胜利青粳”等新品种。70年代,推广“棉茬菜”,即在棉地插种油菜,引进中熟品种“宁油7号”和“宁油9号”作为当家品种,该品种产量稳定,一般每公顷单产1.5—2.5吨,高产年份可达3吨左右。今年,引进上海农科院培育的“沪油低芥酸油菜”、“沪油150”等,在一些地方已经有少量实验性质的种植。

“总之一句话,现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还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走上农、副、工全面发展的道路。”

老何说道,“种植一定面积的经济作物,不但能缓和季节和劳力的矛盾,还能改善土壤耕性,提高土地和队员们的经济收益。”

李队长听完,没有说话。

外公插话,说;“这三种农作物,我们队里怎么选择和种植,可能还得要和队员们商量后再说。”

老何点头,说:“应该的。”

这时候,不远处的田埂路上,小毛正迎面走了过来。

老何看看,疑问道:“这半大小伙子,我咋看着有些面熟?”

李队长呵呵一乐,说道:“这是老陈家的小外孙,就是那个陆家嘴城里边会读书的那个小孩。”

他想了想,问:“老陈,这小孩今年应该读高中了吧?上次分田土的时候,我记得他是刚初中毕业,还帮着拉皮尺丈量土地的。“

外公笑笑,点点头。

“这小孩几年前我开始看到他的时候,我记得他还在上小学,现在一下子就变成大高中生了。”老何笑道,“老陈,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都老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