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巴拉巴拉”东渡(2 / 2)
哪呢?什么情况?到底在大儿子身上发生了什么?!
不过,吃惊归吃惊,一家人却都还没有觉得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出现了“巴拉巴拉东渡”赴日留学打工“浩浩荡荡”的热潮。
这股浪潮热到什么程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户上海人家都有人员与日本沾上一点边,几乎每个上海人都听说过亲戚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在日本“扒分”的传说。不是兄弟姐妹就是父母叔姨;不是亲属的亲属就是朋友的朋友。
改革开放,封闭的社会甫一解冻,尘封已久的国门再次打开。于是怀着各种梦想和心愿的年轻人,纷纷踏上了出国之旅。
在这股出国大潮中,似乎整个上海都骚动着跃跃欲试的翅膀。所有的年轻人,几乎都渴望立即改变命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
整个街区、整个城市,似乎都被一种年轻人,甚至中年人的冲动驱使。他们攒眉蹙额的脸孔表情上,充满着急切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
这些人看上去面目相似,原来都按捺着惊人的能量,但是一旦有机会释放,他们便飞往世界各地,开始后半生的传奇。
虹口区一条名叫昆山路的小马路上。每天都有数百名上海市民聚集在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办公室门前,有的询问出国护照办理程序,有的打探赴日本、澳州等国读书、打工捷径。
大使馆门口排起通宵长队,许多人在大使馆门前打起了地铺,附近的居民甚至乘机推出了出租躺椅的业务!
而在复兴路上的三角花园,那里每天都人头攒动。人们自发地在这里形成“新闻角”,相互交流着有关出国的各种消息。
当时,著名表演艺术家冯巩当时还曾经讲过一个段子:“将来咱们国家富强了,许多外国人在我们驻外大使馆外面等着签证,到那个时候,对那些尖嘴猴腮的、歪瓜裂枣的,两个字:拒签!四个字:不好意思!”
这本是讽刺那些急于出国的人们,而在那时很多人却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笑话。
完全可以说,这波启动于1970年代后期,兴盛于1980年代的出国热,汇集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波澜壮阔的一次出国潮。
时光飞逝,在后来的岁月里,这股潮流还在涌动,还在推进。时光飞逝,如今出国潮成了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历史已经证明,未来还将继续证明它的作用和功绩。
而上海掀起的这股出国潮中,也可以说,这其中所有人的经历就像是在写一部历史剧。
这时候能出国的,基本上就是三类人。
第一种就是公派出国。这一种公派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派留学,一种是出国考察。公派留学的去向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派出去留学的人,命运由此改变。
公派留学生原则上不许打工。但出国后很少有人遵守,这群人很快就致富了。公派出国的“八大件”在那个年代,能够被公派出国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公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国外工作学习期间不仅可以领取固定的生活补助,回国时还能够购买免税商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