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4章 动员大会(1 / 2)

加入书签

张桥影剧院前,红旗招展,给寒意正浓的冬日添加了些许喜气。

此时“上海市杨高路扩建工程誓师动员大会”正在举行。上下两层一千多个硬座的影剧院内座无虚席。

学校的相关人员本来都被安排在二层。王建东因为是从大桥工地赶过去,路上耽搁了一些时间,所以到达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好在一层的最后面还有几只空座,他自己寻摸一个位置坐了下来。

这时候会议正好进行到副市长在台上做动员报告环节。

副市长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开始讲话。先是讲了杨高路工程建设对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全市各部门、川沙各乡镇全力支持杨高路工程建设。

这些讲话,显然都还只是一般会议的一些常规的动作。

对于这位分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副市长,学建筑的王建东自然是不陌生的。

这位副市长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分配在上海的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他曾经是上海设计院中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也曾是上海各设计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83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长时,他又是上海市历届政府中最年轻的副市长,第一次上任,年才45岁。第一届任职期满,参加第二届副市长差额选举时,他的得票数最高。

上海的副市长有很多,不过老百姓却对这位副市长的印象非常要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的“亲民形象”。

作为上海这座有着一千二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副市长,他长期以来过的却完全是平民的生活。坊间流传有很多于他相关的传说。这些在今天,简直到让人不可想象、绝对相信会有人认为是在讲“天方夜谭”的说法,主要有这么几样:

一是这位副市长原先住在南市区老城厢一间平房里,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煤气。在他当副市长的2年多时间里,妻子、女儿、儿子也依然挤在这间平房里。

副市长的家就和左邻右舍一样,要倒马桶,要买煤饼、要生煤炉。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一台为工作需要而装的电话机,可是没有适当的地方安置,只得放在五斗橱上。

有两个细节。一是有记者找到副市长家采访,没有想到他竟会住在连采访车都开不进的弄堂里。二是有一次市建委的一位负责人找他汇报工作,还遇上他在给煤炉加煤饼,看着副市长弄煤球炉的熟练动作,这位负责人许久说不出话来。

实际上,作为主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副市长,煤气、液化气也全归他管。可谁会料到,管煤气、液化气的副市长,那时还用不上煤气,还依旧在家里生煤炉呢?

每月买一次煤饼,每次都是副市长自己用扁担挑着回家。邻居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一介书生,费力地挑着煤饼担子的情景。副市长一定要自己买,自己挑,为什么?为了了解煤饼供应和质量情况,作为一个清贫知识分子,要了解老百姓的难处。

副市长家庭要用煤气,本来是件小事。市建委负责人当时就曾提出可以先批个液化气供他家用,而副市长婉谢了。他说:“左右邻居、前后街坊都在用煤炉,我怎能用液化气。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

二是还有一件更加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说是副市长夫人有一次去市郊出差,遇上卖大闸蟹的,价钱比市区便宜许多。不少同行者都买上几只,带回家全家尝尝鲜。后来有人发现她没买,就轻声问:“为啥不买点?”

哪想到副市长夫人竟然回答说,“吃不起”。

堂堂副市长家连蟹也吃不起?说来肯定叫人难以置信。可知道副市长个人收入的话,这还是不难明白的。原来即使是当了副市长,连所有的津贴加在一起,月收入仅有250多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