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章 旧与新(2 / 2)

加入书签

万园博物馆有微博,经常会对外公布一些信息以及科普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他们发布了一个文物修复的视频,修复的是个瓷杯。当时一个小小的薄瓷杯碎成了三百多片,修复难度相当大,博物馆把它们当成了一个成果展示出去。

结果一个民间组织找上门来,说他们修复的胶用得不对,必须用另一种民间修复约定俗成的材料。那种材料更持久更牢固,修好的杯子能正常使用,滴水不漏。

一开始,博物馆还在耐心地解释。

他们当然知道有更牢固的粘胶,工业用胶多的是这种的。他们选择那种是因为当今修复要求——所有修复用的外来附着物都不能是永久的,必须有办法使其剥离,只留文物本来的部分。

民间常用的那种胶在功能上的实用性也许比较强,但就现代而言,已经不符合文物修复的理念了。

博物馆方面解释得很耐心细致,但那边就是不听,而且一点逻辑也没有一点道理也不讲,就只在坚持自己的那套。

后来博物馆搞得有点焦头烂额,还是私下进行联系之后,才把这件事情平息下去。

那之后,丁令就对民间修复这个行当整体有了一些偏见了。

“这也……”身处这个行当,骆一凡当然是听说过这件事情的,但具体细节还真不清楚。听完丁令的话,他沉默了半天,开口又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

“其实本质是理念的差别,但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啊,现代文物修复的技术和理念都已经很大变化,老守在原地怎么行?顶尖的修复大家都在与时俱进了,就这些人还……”丁令抱怨。

“时间长了就会发现,真正顶尖的人物心态都挺包容,反而是半桶水特别有优越感。”这方面骆一凡其实也挺有感触。

两人无语对视,互相敬了一杯酒。

“现代文物修复的理念……是什么样的?”许问在旁边听着,此时突然发问。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稍许有些复杂。”丁令说。

当今流行的文物修复理念其实是从西方流入的,建立在威尼斯宪章的基础上。

威尼斯宪章的全称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制定于1964年,是国际上第一部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

它的根本核心是“原真性”,后续的很多细节都是建立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的。

譬如之前丁令所说的“可还原”这个要求,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原有的部分而存在的。

现在是在饭桌上,丁令不方便说得太多,只随口介绍了一下,就笑着向许问举了举杯子:“其实你有时间的话,我建议你专门去学习一下现代文物修复相关的东西,当作对所学的补充也是挺好的。”

他说着就从口袋里掏了张名片出来,“骆老这方面人脉也不输我,但我还是厚着脸皮给你介绍一下。”

他把名片放到桌子上,推给了许问,“万园大学有一些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你可以关注一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旁听,这个人可以帮你联系,报我的名字就行了。”

“太感谢了。”许问说得真心实意。

他之前也有自己看一些书,但自学跟听专家讲课肯定完全不同。

丁令笑着向他举杯,两人一起把杯子里的酒或茶水一饮而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