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投石问路(1 / 2)
黄琼更是惊得目瞪口呆,邓演的酒庄如今几乎垄断了京师的贵族市场,疯狂揽钱,说是日进斗金都不为过。
可私底下他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陛下的产业,只不过打了南顿侯的幌子,掩人耳目罢了。
可现在,陛下难道要自断财路?
狠,真的狠,陛下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啊!
不过由此也可证明陛下治理国家的决心,但他心中却五味杂陈,皇帝若是太过强势,势必会与世家利益相冲突。
目前看来,表面上陛下所做的事情都照顾到了各世家,行事风格也并不是十分强硬。
但他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一连串的事件合起来,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
不行,他得好好清理下思路,把其中的前因后果仔细考虑清楚。
场中二十五名考生,也都在低头寻思,大汉这几年的确国运不佳,许多地方都风不调雨不顺。
地震、冰雹、干旱、洪水、蝗灾……轮番上阵,粮食欠收也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按照现在的话说,东汉晚期进入了小冰河时代,所以气候变化才会剧烈而不稳定。
可由此带来的口粮短缺问题,却严重地影响到了大汉的社会稳定。
再说禁酒,大汉开国之初,相国萧何便制定了“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的禁酒令,并堂而皇之写入了《汉律》。
虽然此令至今未改,但已经形同虚设,上至贵族,下至黎民,无不好酒成风。
而汉武帝时,更一度颁布榷酒制度,也就是与盐铁一样,将酒的经营权收归国有,由朝廷来控制,不准私人酿造和买卖。
榷酒制度实行了整整十七年之后,武帝最终废除了这道法令。
究其原因,当年武帝榷酒制只是为了筹集军费,一旦与匈奴的战争告一段落,这条规定便宣告作废。
毕竟酒与盐铁等不同,不属于生活必需品,而且消费者以贵族和皇室为主。
一旦到了歌舞升平的盛世,谁不愿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但现在的国情,与汉武帝时代相去甚远,重提禁酒令和榷酒制度,虽然乍听有点意外,再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此时一名年轻的考生,越众而出,拱手答道,“回陛下,在下渤海高洵,认为应该恢复榷酒制,实行严厉的禁酒令。”
到底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样的大场合,丝毫也不怯场,落落大方,姿态不卑不亢。
这个渤海高洵,刘志也比较有印象,他是二十五名上品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年方二十四岁,且生得身长玉立,一表人才。
本人出身于中等世家,是渤海郡有名的神童,据说七岁能文,十岁赋诗,一看就是那种少年意气飞扬之辈。
“如今天下粮食短缺,而酿酒之风盛行,更加剧了此种情况,榷酒制可有效遏制此风。
禁酒令更是国之律法,本就该严格执行,不但节约口粮,还可有效防止酒后闹事,一举多得。”
众人都微微一笑,这高洵仗着年轻记性好,只不过把汉武帝时实行榷酒制的理由大致重复了一遍。
这也算是投机取巧,巧的就是必须第一个站出来说,落于人后就用不着开口了。
果然是锋芒毕露,朝气蓬勃啊。
刘志点点头,并未给予任何评价,压了压手掌,示意他退下。
“诸位可有不同见解?或者有何补充?”
一名三十多岁的考生走出来,拱手道,“山阳张俭禀陛下,在下以为如今天下之势与武帝时相去甚远,不可强行颁布榷酒制。”
他的话,获得了大多数朝臣的注意力,说心里话,他们谁也不愿意禁酒。
因为酒已经成为大汉贵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说起来不是必需品,可他们却不可一日无酒。
酒税本就偏高,再收归国有,实行专营的话,那价格肯定会扶摇直上。
“武帝时匈奴为患甚剧,而诸侯王不服朝廷调度,为千秋计,盐铁酒收归国家乃权宜之举。”
有些话张俭不好宣诸于口,说得很含糊,不过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在刘志的认知中,汉武帝最大的功绩还不是抗击匈奴,而是皇权集中。
当时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其封国纯粹就是国中之国,大王更是集封国的军政财权于一身。
导致朝廷法度虚设,政令不通,而且财富都集中在了诸侯王手上,国库中反而空空如也。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横空出世的推恩令,惊艳了史册,也是堂堂正正阳谋的巅峰之作。
不动声色,便将各诸侯国冰消瓦解,而且在他手上,第一次有了比较完善的封建朝廷官制,设立了中朝,尚书台和刺史等等职位。
盐铁酒的专卖制度,使国库日渐充盈,也奠定了他征伐四方的底气。
“且当时的酿酒业本就不发达,如今全国各地,凡有井水处便有酿酒者,强行停止,恐会激起民愤。
因此,在下认为,可严格执行禁酒令,不许无故群饮,然后增加酒税,让民间减少酿酒。”
张俭曾经为官,后因故离职,其思想与高洵相比,明显地要成熟稳重得多。
但他的建议依旧让部分大臣露出不屑的神色,酒税本就高昂,何况民间能有几个酒坊,这不是变相从世家大族口袋里掏钱吗。
刘志的眼光环视了一圈,见陈寔不动声色,似乎没打算参与第一个策论。
其实这个题目本就个坑,无论怎么回答都不讨巧,考验的是他们在朝堂上的应变能力。
见无人再作答,刘志便越过这个话题,开启了第二个策论题目。
“大汉近年气候多变,旱涝灾害频发,而大多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担负起灌溉和饮水作用,问可有解决之道?”
又是一个贴地气的民生问题,让在座的大臣们,神色渐渐都凝重起来。
这些问题陛下与其说是在考验殿试考生,不如说是在问策满朝文武。
汉代很重视水利兴建,修建了著名的成国渠、龙首渠、白渠、六铺渠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