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儒学新道,重立三榜!(三合一大章,加更完成~)(1 / 2)
除了那桌文人之外,其他人也同样也做出相似的反应。纷纷离开酒楼,按那个官差所说赶往城东领书。
现在“书籍”可是个稀罕物件,说是收藏品也不为过。很多时候,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
这时听说官府要免费发放,谁还能坐得住。
很快,听雨轩中只余下两桌客人还在不紧不慢地喝酒吃菜,其中就包括之前那几个文人邻座的一桌。
在那些人离去之后,听雨轩中的掌柜和说书先生等几人不约而同抬起头来,眼中似有精芒闪过。
扫视了一眼酒楼之中还剩下的客人,顿时心下恍然。
明白过来这几人身份与自己应该差不多。
如今京情府也好,宣委会也罢,下面人手是相当多的,分布在大夏各地。
除了常驻酒楼、商铺中的一些人之外,还有些人做着其他营生,四处巡游。
既方便调查民心民意,底层变化,也有相互监督的作用。
不过掌柜虽然大概猜出了这些人的身份,却并未多说。二者体系不同,私下交流是犯忌讳的事情。
只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记录言行,适当的时侯引导舆论便足够了。
......
宁州丰城城东,此时一个临时搭建的草棚之中,早已摆满了一摞摞书籍。
上面分别写着“识字”、“夏律”、“儒学”字样,极为引人注目。
这还不止,远处时不时有官差正以马车将暂存在地方官府中的书籍继续运送过来。
印制书籍的工作,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筹备了,到现在已经进行了数个月,所以才能一次性拿出一亿册发放。
总数看似很多,但分摊到各个州府数量就很有限了。
从阳城送往各地也不麻烦,跟着皇商的货物一起,借助地脉轨道车运输即可。
说起来,这东西的成本还真的不高,无论造纸还是印刷,耗费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原材料。
主要是过程比较费时。因为需要保密的缘故,并不能大规模的找人代工,或者大张旗鼓的制作。
因此无论造纸还是后续的印刷,都是在工部内完成的,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生产速度。
好在所需要的数目不大,完成的并不困难。
不过即便如此,秦昭也不准备在这上面增加人手或者放开限制。事实上,现在再怎么扩大印刷规模也很难产生质变。不如等到工业化之后,再行考虑。
到时候,大夏人口应该也能进入飞速增长阶段。
经过这些时日以来户部和下属各级文吏的努力,如今大夏所有子民已经基本登记在册,极少有黑户存在。
根据统计,目前人族总人口不到九千万。去掉新生儿童和耄耋老者,青壮年大约有六七千万。
但是四十岁以上的其实再去读书学习意义不大,反而是新生儿童,应该从小开始教育。
而且,也并不是说就要每人都有一套书籍,一户人家有一两套就已经够用。
秦昭估计三千万的数量基本正好,如果不够以后还可以再陆续印制作为补充,应该能达到一个平衡。
未来,工部下辖的印刷部主要还是以刊发新书籍和报纸为主,毕竟不可能以这三册入门书籍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这只是个楔子,撬开人族文道昌盛的第一步。后续一步步的继续培养,才是关键。
当然,到时候就不能免费了。起码成本价要收回来,甚至还可以让工部从中小赚一点。
这三册书籍都很重要,但其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莫过于《识字》这一本。
说白了,这书其实就是一本字典。哪怕不去全文背诵,作为一本工具书也很不错。
若是连字都不认识,基本道理都不理解,谁还有读书的兴趣。看什么都跟看天书一样,能学进去才怪了。
说起这本书,还是秦昭提出的意见。现在推广拼音之类的并不现实,于是借助了前世等韵之法,能让普通人快速掌握人族文字。
犹记得当时他在学宫之中,详细讲解了此书的基本制作思路。
让一众老学究都惊叹不已。
在这本书中,将文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个韵部,四个声调。
用三个坐标标注一个汉字,查找时按图索骥就能找到同音的字,然后按照同音字的读法取多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同音的字,可以寻找其他几个坐标相同而有一个坐标不同字,最后按照读音规律推测即可。
例如“昭”字,便是“之”母,“好”韵,四声。
至于《夏律》更不必说。虽然大夏如今律法已经较为严密,但因为条文繁复,很多老百姓也并不全都清楚。从这点来看,此书可以当做一个工具使用。
同时,这本书中还折射了法家的治国思想,用于启蒙也极为合适。
在秦昭的观念里,儒家和法家未来对于人族缺一不可。
无论儒学最终能否深入人心,他都不可能放弃法家。
儒家思想能为万民立心,法家则是治国根本。甚至在现阶段来说,法家的重要性还要更胜一筹。
最后一本《儒学》,就是真正的启蒙读物了。
一方面,教人君子六艺,也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让人进一步了解礼义廉耻,给人族子民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仁者不惧。
前世为何华夏民族能经久不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同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之流,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除了秦朝统一之后将文字文化合为一体,统一行政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儒家思想的独特性。
海纳百川,不断进化,将整个民族真正凝聚起来。
不过沧澜界又有不同。
毕竟这里人族就是人族,异族就是异族,形态构造有着本质区别,说不定二者之间还有生殖隔离。
相应的,将人族统一的大夏王朝,自然具备一种天然的种群凝聚力。
但也因此,更应该树立人族的独有思想,使生民不再彷徨。
此时临时搭建的草棚后面,已经聚拢数百人等待领取书籍。同时还陆续有人从远处赶来,生怕晚了轮不到自己。
草棚周围,则站有数十名官差手持制式长刀维持秩序。
人群中,普通老百姓们大都神色兴奋,也不管旁边的人是否认识,直接就议论了起来。
“那些摞起来的就是要发的书吗?”
“样式好奇怪啊,不是竹简?”
“听说那东西叫做‘纸’,写起字来很方便的。是圣皇陛下和长公主殿下发明出来,为了方便我们普通老百姓读书写字。”有人神秘兮兮地向四周百姓宣传道。
此人其实正是宣委会的下级成员,不过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此时开口说话也并不引人注目。
不过他说出的内容,却让人惊叹不已。
倒不是怀疑这番言论的真实性。自从秦昭登基以来,做过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人们都已经习惯了。
只不过没想到连写字的用品都能想到,而且看样子,还很是方便。
在世人印象中,只有高门大户才能在锦帛上写字。至于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去想。
“啊?这也是圣皇陛下的手笔吗?”
“圣上心里可一直惦记着我们呢。”
“能有如此圣皇,真是我们人族的福气……”
与此同时,不只是宁州,大夏各地,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件。
不少人都捧着那三册书籍,爱不释手地上下抚摸着,就好像这是他们的情人爱人一样。
还未领到书的人,则满眼羡慕,同时神情焦虑地看着队列。暗自担心书册不够发,排到自己的时候刚好发完。
随着大多数人都领取到三册书籍,更激烈的探讨也随之展开。
众人先是喜悦,随后惊愕。
惊叹着纸张薄如蝉翼的材质,而且相互对比之下还发现,所有书籍上的字体也是一模一样。
“真不知道圣上是怎么做到的。真是神了。”
“这不是很正常吗?那些事情不需要你来操心,看看这本《识字》,才真是神了!!”旁边一人随口接话道,双目却仿佛被黏在书中,无法自拔。
“识字?”先前那人也不在意他的语气,连忙从三本书中找出了那部《识字》,也翻看起来。
还一边嘟囔着,“装什么装,好像你能看得明白似的……”
结果看着看着,声音越来越小,也忽略了周边的动静。
心中暗道:确实如那人所言,这本书神了!
王凡,人如其名,是个再平凡普通不过的自耕农。
如今已经年过四旬,朴实憨厚的方脸上饱经沧桑,刻满皱纹。
一身皮肤也早已在田间干活时被烈日晒得黢黑。
他的家境不好不坏。虽然不是无地无产,需要给人当佃户才能活命的庶人。但家里的田产也不过能养活自己一家子,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富余。
田产也是自祖上传下来的,家里世代耕种,从未想过改行。
“能守住这点祖业,我也就满足啦。”他时常对自己孩子这么说。
但是午夜梦回之际,又何尝不想给自己年幼的儿子一个良好的教育,让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让王家也能出个官老爷呢?
只不过,这种事也只能在梦里想一想了。
读书?家里又没矿,不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