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 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2 / 2)

加入书签

那肯定是不会的。

文章写出来,那就是给人看的,要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传递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必然是要大家都看得懂才行。

写一篇文章,大家看不懂,或者每个人的理解,都大相径庭的话,还传播个屁思想。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无论读者怎么变,他们看到的始终都是哈姆雷特。

而不是这个人看,诶,哈姆雷特,那个人看,哇,哈利波特。

儒墨法名道阴阳,大家思想不同,学说不同,想要传播思想,除了到处跑之外,那就得著书立说,将思想传至后世。

因此,意思准确,是基本的要求。

不然读《论语》的,体会出了清静无为,这叫什么事情?

因此,孟子这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后”里面有多少深刻的含义,现在人只能通过猜想论证来得到解答。

但即便是这样,因为简体繁体之间的变化,因为几千年来词义的改变,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争论一辈子了。

是单纯的指“后代”,还是指“没有尽到后辈应该尽到的责任”?

意思解释的不同,那整句话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

孟子如果有电脑,有键盘,还用得着这么抠抠搜搜吗?

写本书还得注意字数,注意不能太多。

字数太多,竹简也就更多,那别人看起来,费劲。

携带起来,那也不方便,也大大增加了失传的风险。

因此,想要更为广泛的传播思想,这些承载自己思想的作品,就不能太过于长篇大论,必须做到极度的精简。

有些人称,前面提到过的,统统省略,能够用一两个字说完的意思,坚决不用一句话。

这样做,作品的篇幅会大幅度的缩水,意思也会更加的难以捉摸。

但好在自己的书更加容易传播起来了,别人推荐给朋友,只要拿一卷乃至半卷竹简就行了。

不然,当有人喜欢你的学说,要推荐给别人,还得雇几辆牛车过来拉竹简,这多麻烦。

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麻烦的,能够直接解决,那就是最好。

至于读到自己著作的人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思想,那孟子也决定不了,只要大方向上没错,那就行了。

至于个人的理解,那都不重要了,核心不变,则道理不变,其余的旁枝末节,那都可以忽略不计。

就好比有人从“无后为大”这四个字中,悟出了人不能没有后代这样的理解,这有错吗?

没有,反而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就得多生孩子。

而悟出了人不能不尽到为人子孙的责任,那有错吗?

也没有错,这正是儒家强调的“孝”中的一部分。

至于还有其他的意思,那也无妨。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里面重点是后面吗?

不是,主要是前面,那个“孝”字。

至于后面,再怎么理解,一般人也不会偏差的太厉害。

真要理解出了什么后面,后来,未来这样的意思。

那说明读着书的人压根就不是孟子的受众群体。

那再怎么理解,也没有妨碍了。

当然,这也就是古文的趣味性,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多丰富?

知道,了解,还是通“智”?

因此,后人看前人,永远会带着一副有色眼镜。

绝对的公正,那是不存在的。

前任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后人只会选择性的进行吸收。

往往被吸收的部分,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孔子的形象以及学说,被歪曲的有多厉害?

纪晓岚的形象以及贡献,被扭曲的有多严重?

往事历历在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而接下来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个题目,涉及到的主人公,则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了。

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贡献,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多离谱,现场的观众都心里有数。

至于头衔,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好的也有,坏的也有,不好不坏的,那也有。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道呢?

只是史书上的文字,大多说他是一个暴君而已。

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写就史书的人,背后又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思想斗争?

亦或者不同的时代里,因为现任老板的压迫,史官们也不得不从心一波,刻意的就某些史实资料,进行避重就轻的描述?

这些都是吃不准的事情。

避重就轻的描述,往往能够改变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

好比说两个人打架,打的鼻青脸肿,去调解的时候询问缘由,那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还得各种取证,或者调出监控。

现在各种监控满天飞,因此查找到事情真相,哪也没太大的难度。

但是放在古代,别说监控了,就是目击者都未必有多少。

而人眼作为世界上最为虚假的监控,其接受到的信息,再通过大脑的加工之后,会产生多少变化,这谁知道?

比如说有人只看到了男人当众殴打他的妻子,就认为这是家暴,是男人的错。

但谁知道,这背后,到底是谁的错?

或者是捉奸在床,或者是绝望之前的歇斯底里。

眼睛会欺骗人,大脑也会欺骗人,就连手机摄像头,那都自带美颜学会了欺骗人。

因此,当大屏幕上的题目出现的一刻,观众们便开始叽叽喳喳起来了。

弹幕上,直接爆满。

因为这个人,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