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章 国虽大(2 / 2)

加入书签

过早的下地方历练很难说几十年后出来的是能臣还是老油条,而且内阁成员不去基层就不会过多的牵涉到地方利益,更会顾全大局。同样,他们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没有造反基础——这个相当重要。弄权可以,夺权不行。皇上让他上吊他不敢投河。

至于说他们容易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会被下面人阳奉阴违等等,比如会说出百姓没饭吃何不食肉糜;低收入百姓可以把空闲房子出租或者用私家马车拉个活儿……

借用一句——“战报会撒谎,但战线不会撒谎。”

上位者没有实务经验不代表没脑子。你说亩产九千斤为什么却连亩产一百斤时应该上缴的田赋都收不齐?你说五年平辽为啥两年平到了京师?各种结果摆在桌面上了还怕看不出问题?

所以张居正尽管毫无基层经验可不耽误人家实行考成法、重新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还有重用李成梁和戚继光等等。上位者应该干的是这种事情,而不是去研究在田里施鸟粪石和人屎哪个更能让农作物增产。

问题在于,统领全局的人属于凤毛麟角之辈,除了六部尚书再加上主政一地的巡抚、知府等总共才有几个人?

他们是拍板的主官,可是让谁干活呢?

仅有政物官却没有事务官相当于断了一条腿,先天残疾。大明缺的那条腿就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吏”和世袭工匠,这是个相当庞大且非常重要的群体。历朝历代并不是故意要忽视他们,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法把这帮人真正纳入集体。

大顺改革科举的目的是接上缺失的这条腿,让朝廷和衙门用两条腿走路。

所以,李自成同样不在乎内阁首辅、各部尚书等等有没有地方经验,就算某人真说出类似“何不食肉糜”这种话也没啥,只要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安排下去解决问题一样是称职人选。

张岱和黄宗羲说短毛是想当然了,再好的制度仍然要靠具体的人来执行,可人心是复杂的,这问题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孔圣人给出的方式是:用“仁”来培养他的同情心;用“义”来培养他的责任感;用“礼”来约束他的行为等等。事实证明,效果很有限。

李自成表示同意,所以大顺要另辟蹊径。总的原则就是老百姓能吃饱饭,天下就安稳了,其余都是小问题,翻不起大浪。当今条件下,解决吃饭问题相对容易。

大顺治下所有土地收归国有,百姓只有使用权,且不得自相买卖。所以即便开始有些大地主,随着阶梯税收以及遗产分给子女等措施,土地必然会分散,兼并现象不可能再出现。

十亿亩耕地养活一亿人,人均十亩地,不管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等等,折算下往少了说平均年亩产两百斤没问题吧,吃饱饭还不是轻轻松松?

拿下蒙古、辽东、西域等地,抛开暂时难开垦的土地不计,农田至少还能增长一亿亩。

因此就算大顺不开外贸,只靠本土都能混个温饱不愁。

那人口继续膨胀咋办?

我本土保护生态维持十亿亩良田不开荒了,直接移民!

李自成斩钉截铁道:“别人屯粮我屯枪,他家就是我粮仓!”

“……”张岱傻眼了。

黄宗羲颤颤巍巍道:“这个,国虽大,好战必,必那个……”

李自成笑道:“若是打一仗花费三万银子,能缴获回来三十万银子,这种仗为什么不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