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章 学法护法(2 / 2)

加入书签

李启点头。

刘知易参悟这门秘术多时,感觉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气势,运转真气也能激发出同种气势,但就是用不出法术。

“刘兄。打狗一案颇含法理,不知刘兄有何高见?”

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刘知易还没来得及请教法术呢,不过坐在斋中,下面坐在二十多个法学生,也不好在这种场合请教。

就先回答李启的问题:“狗咬人,人自卫,杀之无罪。”

刘知易说着,下面二十多人,包括坐在身边的李启,都全神贯注听着。路上刘知易已经明白了情况,上次他抛出这个问题后,在徙木斋引起了一场大辩论,最终没有得出结果。

刘知易继续道:“人纵狗行凶,狗为凶器,人为凶犯,凶犯行凶,杀之无罪!”

说完,刘知易看到大多数人脸上带笑,少部分人脸上失望。

他们之前辩论过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无罪,少数人转不过弯,认为有罪。由提问的刘知易回答这个问题后,就有了标准答案,所以那少数人就有些失望。

李启朝刘知易拱手:“刘兄法理精辟,在下佩服。不知刘兄对榘无缰有何看法?”

榘无缰,一代大侠,杀人无算,最近落网。成名数十年,行侠仗义、劫富济贫这样的事情做了无数。榘无缰也是一个高手,不过修的不是武道,而是文道,他是墨家弟子。这个世界的侠客都出自墨者,秉持兼爱、非攻等墨家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要爱所有人,博爱精神,非攻,不支持战争,和平主义者。这样的抱持爱与和平信仰的学派,真的很容易积攒名望。

无论朝野,墨家名声都很好,对朝堂来讲,墨家不争权夺利,因此不会影响权贵利益。对百姓来说,墨家是一群把谁都当成亲爸爸,心里就没自己的活**。名声能不好才怪!

所以榘无缰落网之后,针对如何处置他,在朝野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这几天在法学院中,每天都能见到法学生为榘无缰进行争辩,经常争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最后被学谕这样的学官制止才能罢休。法学院还算的,太学兼容并包,也开设了墨家学科。墨家学院那批学子,已经开始暗中串联,表示要去劫法场了。

这是一个争议巨大的人物,连朝廷都不知道怎么处置。

李启请自己来,原来是为了这个话题,探讨狗咬人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刘知易深吸一口气,知道避不开这个话题了。其实他也在思考,榘无缰到底该怎么处置?侠以武犯禁,对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此和平年月,不管侠客名声再好,都是要禁绝的。

刘知易先抛出一个答案:“榘无缰有罪!”

果然下面的学生爆发了喧哗,可想而知,榘无缰一案,在他们之中已经争辩了无数次,很可能始终没有结果。刘知易直接抛出有罪定论,至少一半人脸上露出不服,甚至仇视的眼神。

李启抬手,止住喧哗,对刘知易道:“愿听刘兄高见。”

刘知易道:“律法杀人,需经诉、讼、判、决,方可明正典刑。侠客杀人,快意当先,以好恶断人生死。榘无缰,杀人无数,有罪。”

说完,果然没有几个支持者。因为这套说辞,太普通了,认为侠客有罪的人,都是这套说辞,无非是从后果来分辨,假说人人效仿,则天下大乱。没有直接从法理上服人,刘知易这么说,只是抛砖引玉。

果然马上有人站出来反驳:“榘无缰杀人,无一不是恶贯满盈之辈。法者,惩恶扬善,榘无缰所为,与律法契合,如何有罪?”

刘知易反问:“何为法?”

对方答道:“法者,天下之准绳!”

这是公论,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任何时代,任何律法都有这种认识。

引导对方回答出这个答案,刘知易就智珠在握了,彻底掌握主动。如果被对方带进人心的方向,就麻烦了。

刘知易继续道:“既然是准绳,当人人遵守。榘无缰是否遵守?”

对方黑着脸不说话了,榘无缰犯禁,这无可争议。如此无可争议的事情,之所以引起争论,就在于法律没有尊严。人心不服法。这没有办法,封建时代的律法,肯定存在执行不严、不公等问题,加上还有儒家这种搅屎棍子,公然倡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样明显不公的原则,而且因为儒家的强势,这些原则堂而皇之写入律法,导致律法尊严尽失。所以权贵可以犯法,老百姓无力反抗,就会生出一种渴望,渴望榘无缰这样的侠客出来主持正义。

刘知易何尝不是如此,当时徐案发生,身负看守之职的父兄毫无争议有罪责。刘知易却劝父兄逃亡,就是因为他对法律心中不服。紧紧因为押送的最烦被人阴谋劫走,看守的人就要被处以极刑,这种量刑标准,让刘知易很难接受。同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天下人普遍对律法带有偏见。

直到反封建的斗士们崛起,成为人民领袖,还会抨击封建律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事实上,法律是保护人的,保护所有人。惩罚不是目的,惩罚只是手段,通过惩罚的威慑,维持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从而保护所有人。

刘知易又道:“百姓触犯天下之准绳,是否有罪?”

对方逼得急了开口道:“自然有罪。”

刘知易继续道:“既然百姓犯禁有罪,为何榘无缰犯罪无罪?”

对方哑口无言,无罪派所依仗的说辞,无非是老百姓支持榘无缰,如果辩论的方向引导到人心区直方向,那就辩不清楚了。法学家说“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老百姓说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同情榘无缰,某种意义上,等同赋予了榘无缰某种执行法外刑罚的权力。

可在法理上,连老百姓犯法都是有罪的,他们支持的榘无缰,他们的代表犯法,自然不可能无罪。

这套逻辑是无懈可击的!

所以一时间,炉亭中所有人都沉默了。支持者面露原来如此的表情,他们也认为榘无缰有罪,只是一直无法切中要害,不能说服对方,现在知道原来榘无缰的罪在这里。反对者一个个如丧考妣,他们反对,因为内心同情,内心同情,因为民之所向。公道在人心这种观念,在法律上支持者众多。可现在经过刘知易抽丝剥茧的一套说辞,仿佛公道错了,人心所向似乎在这里产生了矛盾。

如果不是辩法,刘知易也同情榘无缰。可既然是辩法,站在法律角度,榘无缰毫无疑问是有罪的,杀了那么多人,即便都是坏人,滥用私刑,本身就是犯罪。因为这将他个人置身到了法律之上,任何凌驾法律的行为,在法律上都是违法的。

刘知易看到已经基本说服了反对派,这时候站起身。

他知道这些反对派并不是坏人,相反,他们可能更有正义感,更愿意站在普通百姓一边。所以在执行不严、本身不公的律法和一个心怀正义的侠客之间,他们选择了站侠客一边。他们无话可说,不代表心服口服。

刘知易起身拱手道:“诸位。别人可以说榘无缰无罪,但你我不该说。你我法家门徒,都不护法,谁还会信法,尊法,守法。所以你我决不可说犯禁无罪!诸位,学法当护法!”

说完深深鞠躬。

此时所有人都惊了,近在咫尺的李启更是陷入呆滞,不停呢喃“学法护法”“学法护法”……

一时间,有种叫做法律人的使命感的东西,在他们心里萌发了。

这才是刘知易准备的大杀器,前面的辩论,只是技术上的胜利,提出法律人应该誓死捍卫法律尊严这种使命,才是精神上战胜他们的致命一击。

一片死寂,许久,李启回过神来,主动退下,站在所有同学面前,一起面朝刘知易,带领其他同学躬身拜谢。

“谢先生指点迷津!”

见到此景,刘知易心情愉悦,可总觉得哪里不对。

终于反应过来。我这是被白P了啊?

他明明打着请教法家秘术的目的,结果到了这里,被这些人白P了一节司法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