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3章 书写工具(2 / 2)

加入书签

这是他这个大宋宰相的责任,他必须要了解、认知,然后借鉴、吸收,说不定能够帮助大宋发展。

张良玉也看出来了李沆在想什么。

他心中由衷的佩服李沆的认真负责、那敏锐的洞察力,他和寇准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丞相。

寇准就想不到这些东西,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得失、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看不到张良玉身上有需要他学习的地方。

“简单来说,北宋以及华夏历史上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而工业是相对于农业来说的制造、加工、再加工的产业,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能力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后世的人们能够创造出远高于农业时代的产物。”

“所以才有了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如此的经济基础也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所以朝廷早就不复存在。”

“后世也就没有了皇帝,我们人人平等,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整个国家的主人。”

张良玉顿了顿,让李沆消化了一下,才继续道:“而工业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发展,以及人类时代发展的深厚基石上的。”

“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对于后世来说,能够随地买到的一只小小的中性笔,在这个时代是生产不出来的,它没有推广的基础。”

张良玉并没有说谎,后世随处可见的一些人们见怪不怪的产品,都是建立在后世工业化的基础上的。

它们其中凝结了无数人类科技能力和智慧,脱离这个时代的工业、科技基础,是绝难将其复制的。

就比如中性笔笔头的一颗小小的钢珠,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生产。

过去很多公知便用这颗中性笔钢珠说事儿,说当代华夏连颗中性笔钢珠都造不出来,科学技术还很落后。

借机吹捧某些喂他们狗粮的主人科学技术远超华夏国。

可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夏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的确是还弱于某些超级强国,可也差不了多少了。

就比如那颗小小的中性笔芯钢珠,中国不造是因为体量太小了,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开一炉可能还赔本呢。

公知们变本加厉的宣扬华夏国造不了中心笔头钢珠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华夏国某家钢铁企业就开炉造了一炉钢珠。

这一炉足够全世界使用二三十年了,结果一下子就打击了某些公知的“爸爸”们的产业,导致其倒闭了。

所以想要在宋代推广中性笔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

少量的推广钢笔倒还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张良玉又摸出了一支钢笔递了过去道:“李丞相这支笔叫做钢笔,生产难度要比中性笔低,相较于毛笔,也有便携性、易储存性等优点。”

“哦?快给老夫看看。”李沆原本有些失望的眼睛顿时一亮。

他接过钢笔仔细研究了一番,不住的点头赞叹道:“巧夺天工,这种制作工艺真是精巧。不过相较于之前那只中性笔,这支钢笔复制的可能性的确要大的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