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31-第十九章 第一堂课(二)(1 / 2)

加入书签

[[531-第十九章 第一堂课(二)

冯宝在发表自己惊世骇俗言论的时候,“皇家卫岗学堂”内,谢岩同样面对数百新进学的学子大声道:“欢迎诸位考进学堂。众所周知,‘卫岗学堂’乃受命于陛下创立,凡完成学业者,皆为‘天子门生’,近年内,参加朝廷科举中进士者三人(王禧后另有两人),入官府为吏者,两百余人,入各商家、作坊任管事者近七百人,尚有学业优秀进入‘高级班’转为先生者三十人,在世人眼中,可谓成效斐然。果真如此吗?非也!因吾眼中之学子,当上可报效朝廷,下可为百姓谋福祉,而非仅仅光宗耀祖。”

谢岩这番话,并不是随口说出,而是在事先精心准备过。

在唐人眼中,实际并无多少国家概念,更多是“家国”思维,也就是说,“家”或者家族利益,实质是高于国家利益。为国征战也好,读书入仕也罢,根本目的都是为家族与个人谋利,以实现“光宗耀祖”和“青史留名”。

但实际上,应该是先有国才有家,只有这个顺序对了,才能有国家的概念,因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强大的国,才是所有人的“庇护者”。

所以,谢岩特意说出上述之言,目的就是告诉在座学子以及其他旁观者——“光宗耀祖”应为国家和百姓做事后得到的利益、名声,而不是根本目的。

谢岩说的非常隐晦,但仍然不乏有人觉得哪里不对,只是没等他们细想,却听谢岩又继续言道:“世人皆以入仕为荣,然朝廷官员有定数,即便胥吏亦是如此。或有问者,习得满腹才学,不能步入朝堂又有何用?吾不知当如何言之,然却可举例实证。其一,学堂‘高级班’有学子于进学中发现古之炼丹记载有‘火药’一物,精研之,近大成,于‘百济泗沘城’下施用,使本朝大军以微小代价攻破城池;其二,学堂有学子毕业后,掌大作坊,不仅年入千贯,且继续扩大,其作坊招募劳力,已近八百之众,貌似比起军中校尉,还要管人多些。”

举例说明,那是谢岩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地方!

事实上,无论谢岩还是冯宝,亲自来上这第一堂课,最根本的目标人群都不是学子,而是陪同他们前来的家长以及观礼的嘉宾们。

冯宝需要的是扩大影响和知名度,谢岩需要的却是通过众人之口告知天下——“皇家卫岗学堂”培养人才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人。

为此,谢岩还当众宣布了“皇家卫岗学堂”今后三年的规划设想。

首先,是扩招。即“中级班”每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成名额。

其次,“高级班”细化。整个“高级班”如后世大学一般,划分为“算学”、“经学”、“格物学”、“医道”、“军事”、“万物”、“化学”和“商学”,总共八大类,每一类又分“普通”与“精研”两部分,“普通类”学制四年,不交学费,也无薪俸,“精研类”无固定学制,待遇同先生一样,实质等同于“终身制”。

至此,“皇家卫岗学堂”向着谢岩心目中的“大学”,又进了一步。

大唐两位侯爷,亲自跑到学堂给新进学子们上“第一堂课”并不足为奇,然二人所说内容,有贬低儒学之嫌,此事在朝堂之上,仕林之中,引起轩然大波……

大唐皇帝李治,自“新年”起,总感觉头脑昏沉,精神很差,是以一直未上朝,一应奏疏皆由王伏胜念传,可实在又多了些,他一人忙不过来。

很快,李治想起皇后年少时曾经在先皇身边整理过奏章和文书,便授意王伏胜,可请皇后协办。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武皇后开始正式接触时下政务。

“陛下,该进药了。”武皇后亲自从王伏胜手里取过装满药汁的玉碗,来到斜躺在龙榻上的李治近前,温柔以道。

“唉”李治轻叹一声,接过玉碗,缓缓服下药。

“今日有何事?”李治随手将玉碗递还武皇后,同时问道。

“敏之差人奏报,领十万大军进发‘新罗’,意欲借道、借兵。”

“假虞灭虢?”李治道:“谢、冯二位卿家留下的好算计!”

“陛下曾有言‘大唐容不得首鼠两端之辈,既灭‘百济’,独留‘新罗’,非善举也!’;谢、冯二位卿家,亦在奏疏内有言‘平灭三国,纳辽东之地于疆域,实为上佳,假虞灭虢之策,乃阳谋,新罗应允与否,皆不可留。故敏之如此行事,萧规曹随尔。”

“皇后所言极是。”李治道:“敏之在外奔波多年,此番但若立下功勋,朕当厚赏。”

武皇后听在耳中,喜在心上。要知道,贺兰敏之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其官职越高,权力越大,皇后之位,才会更加稳固。

“还有旁事否?”李治感觉今天精神状态还行,于是又问道。

“余者皆小事,唯、唯学堂开学日,谢、冯二位所言,惹得众臣非议甚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