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章 国子监印书社(1 / 2)

加入书签

卢飏将自己的想法跟刘宗周和张正阳等人说了,刘宗周也是欣然允诺,普通人家有本书读就不错了,印刷精美与否并不重要。

刘宗周当下决定便按卢飏说的这样办。

那些话本什么的,都是富家小姐看得多,这些人不差钱,所以采用木活字,尽量印刷的精美一些。

除此之外,卢飏还提议要制作一个商标,国子监的印刷坊也需要一个明确的名字。

明朝人已经有简单的商标意识了,而且也出现了一些老字号,比如严嵩题词的六必居。

所以卢飏稍微解释了一下商标的重要性,刘宗周等人便也明白了。

对于国子监印刷坊的名字和商标,几经讨论之后,刘宗周还是拍板定了“国子监印书社”这个名字,简单大方,这个名字还是卢飏提议的,至于商标,则是刘宗周请好友文震孟设计的。

文震孟是万历二十二年的举人,比刘宗周还早一届中举,不过文震孟的科举之路要比刘宗周坎坷得多,直到今年,文震孟已经参加了八届乡试,但至今没有中试。

虽然科举不顺,但文震孟书画双绝,虽然名气比不上董其昌,但也没有董其昌在乡里的恶名。

当刘宗周说请文震孟给设计国子监印书社的商标之时,卢飏也有些吃惊。

在后世,卢飏也看过文震孟的作品,不过当时那解说员介绍文震孟时,说的是状元,而且还提了一个比较好玩的事,说是文震孟科举考了十次,第十次参加会试才中试,而且中的是状元,一时也传为一段佳话。

据刘宗周说,万历四十四年的会试是文震孟第八次参加会试,那按照历史发展,大约五年后的会试,文震孟便会中状元。

文震孟去年在京师参加完会试之后,也没有回乡,在京师苦读,与刘宗周常有来往。

刘宗周这次便把文震孟请到了国子监来,当场给设计国子监印书社的商标。

本着未卜先知的精髓,卢飏便对着文震孟好好诉说了一番对文震孟的敬仰之情,并言之凿凿的说文震孟有状元之才,虽然这次没中,但中状元不会远了。

文震孟遭受了会试的八次打击,卢飏的这番预言对文震孟可谓是非常及时。

虽然卢飏只是一个十六岁的秀才,但言语真切,让文震孟听了非常受用。

“哈哈,启动老弟,你这个学生不得了,竟然敢跟我这算命了,这堪舆之术莫非也是你教的?”

文震孟比刘宗周还要大四岁,刘宗周如今已经坐上了国子监祭酒,而文震孟却依然是个举人。

不过两人相交甚好,这么多年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差距而疏远,两人在一起也常开玩笑。

“文起兄有所不知,我这学生不光文章做得好,而且还能上阵杀鞑子,去年春季虎蹲兔寇边,这小子一人便砍了十四个鞑子的头颅,连圣上都对他赞许有加,你可不要小看了这小子,没准你还真能中个状元。”

刘宗周在老友面前,顺带着将卢飏也夸了一顿。

文震孟科场屡受打击,早就对此看来了,心态不是一般的豁达,闻言便打趣道。

“好你个启东,你师徒二人这是拿我打镲,我要是中不了状元,那便要找你师徒二人喽。”

几人哄笑一番后,文震孟很快便给国子监印书社制好了商标。

因为是国子监印书社,便取了国子监标志性的牌楼,中间则是一个篆体的“国”字。

名家出手,果然非同凡响,卢飏看了之后,只想说高端大气上档次。

至于那国子监印书社这六个字的设计,刘宗周听从卢飏的建议没有找文震孟题字,而是去了宫中,卢飏说的很明白,为了国子监印书社能长久的办下去,必须得求万历皇帝的墨宝。

刘宗周一说题字,万历皇帝对于此事也是非常热衷,当即便在乾清宫挥毫泼墨,一连写了三幅,最后选了一副自己比较满意的,让刘宗周拿了。

朱翊钧少年时候,张居正和张太后对他管的非常严,又有不少名师指点,所以朱翊钧的大字写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拿了万历皇帝的墨宝,国子监印书社便悄无声息的开业了。

为了避免朝廷言官的弹劾,刘宗周也不想声张,只放了几挂鞭炮而已。

按照卢飏的建议,国子监印书社采用了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的结构,但是名字却被卢飏改成了更贴合这个时代的称呼,东家和掌柜的。

东家自然是国子监了,掌柜的则是国子监印书社花高薪聘请的印刷社的老人。

为了吸引印刷行业的人才前来国子监印书社工作,卢飏创新性的提出了养老金的概念,每年国子监印书社会为在社里工作的员工缴纳一笔存银,存银当做印书社的股份,等到五十岁退休的时候,每年都都会按照当时的薪资水平发放养老金。

当然若是中途离职的,自然可以取走所有的养老金,若是提前因意外死亡的,家属可以一次性领取这笔养老金,当然若是按时退休的,则可以月月领取养老金。

卢飏提出的这个吸引印刷人才的建议,甚至得到了国子监教职工的一致好评,是人便又不安全感,如今有一个能保证后路的薪酬措施,让他们都很心动。

有不少国子监的吏员想去国子监印书社去供职,不过刘宗周听从卢飏的建议,为了能让印书社保持独立性,还是拒绝了原来国子监吏员的申请。

对于卢飏的各种新奇想法,刘宗周都抱着支持的概念,因为仔细想来,卢飏的各种想法都是解决现实问题最好的路径。

一些刘宗周原本觉得不可避免的漏洞,在卢飏看来去却是迎刃而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