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拜师求道(1 / 2)
士,不可以不弘毅。
这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士大夫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儒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方唐镜上一世研究历史得出的一条规律。
正如巨人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方唐镜面前这两位老者,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当然,方唐镜的心思主要是放在了李秉的身上。
李秉以一人对抗整个官场,毫无疑问的以卵击石,他失败了。
但并不代表了他的血就冷了。
也不要奇怪他为何以道士的名头行走天下,这在致仕的官员中颇为盛行。
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天然就对黄老之道情有独钟,自号某某道人,某某居士多了去了,若是当真,那你就输了。
所谓黄老之道,并不仅仅是指道家的清静无为。
黄,指黄帝,三皇五帝里正正经经排名第一的大帝,黄帝的道,天然就包含着治国之道;
老,指老子,公认的道家始祖,其所著《道德经》乃万经之王,乃是哲学,涵盖了天道自然社会人心至理,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自然就有治国至理。
所以致仕的士大夫们钻研黄老之道,有品味有格调,几乎就是中国士大夫们退休后的必由之路。
李秉游历天下,以道教的名义筹建岳王观,就代表了他仍然没有妥协,借岳王的经历表达自己虽然遭受了朝廷不公,却仍然九死不悔的决心。
他所遗憾的是自己的理念没有得到推行,或许他并没有什么治国的大道理念,一直以来,只凭着一腔热血,用行动来执行自己的信仰,这从他入仕以来,一以贯之地公正强硬就可以看得出来。
数次被诬陷入狱毫不在意,出来后拍拍屁股又故态复萌,我行我素,实乃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的典型。
这样彻底没救的人,连当今皇上也只能抛弃他,没办法,跟这样的人做队友,压力大得不是人可以承受的。
从李秉身上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这些人的改革最后都是以失败收场了。
李秉的所作所为甚至都称不上改革,边都不沾,充其量只能算是刷新吏治,就落得如此下场,谈什么改革简直就是开玩笑,一个一点不好笑的玩笑。
“小友学识颇为渊博,今科还是有很大机率会中的,不知小友为官之志如何?”李秉旁敲侧击,不说方唐镜八股好坏,还是要考考此子心性。
方唐镜心道,有门。
如何能在短时间里让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收弟子愿望?
两条路子。
一条就是让这个人产生后继有人的想法。
就是产生一种,收下这名弟子就等于延续了自己未竟之志,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抱负交由弟子去实现的想法。
另一条就是情感上的认同,即所谓的“此子类我”!
不要小看这个“此子类我”,历史上不知多少帝王因为这个念头动了废太子的想法,唐太宗,袁绍,曹操,明成祖……
为了保险,方唐镜两条路子都要走。
方唐镜叹息道:
“其实小子考科举,中不中倒是其次,主要是想做些事情,否则以小子之力,做一富家翁有何难哉!
国家已经走上了土地兼并的老路。
富者益富,大量金钱和资源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穷者愈穷,土地流失愈演愈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