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从道篇(一)(1 / 2)
第一节师尊传
我一生中有过三个人作师傅。
我今天在气功医疗以及武术上的造诣和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对我的精心培育和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岁月流逝,时至今日,虽然他们都已作古,离我远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仍历历在目,未能稍忘,好象他们还时时在点拨我的武艺,指导我的做人。
杨少云是我的第一个师傅,按武术界的行话,叫“开手师傅”。
1945年我拜杨少云师傅学武,共学了两年。
杨少云是我父亲在军队上的朋友,二人是广州黄埔军校的同学,因为都爱好武术,结拜为异姓兄弟。
我的母亲死得早,父亲担心让我进一步习武,在操练要求上他下不了狠心,决定易子而教,把我送给杨少云师傅作徒弟。
杨少云师傅的小儿子和我差不多岁数,二人正好结伴学武。
由于我当时年龄太小,对杨师傅的情况和经历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也在旧军队里干事,还当过武术教官。
他人长得敦厚结实,性格刚强。
不知什么原因,他脱离了军队,离开了四川,听说后来在海南岛一带卖药行医。
我记得他离开四川时,我和父亲一直把他送到成都才分手。
从此,就再也没有他的音讯了。
虽然杨少云是我的第一位师傅,但对我习练气功、医疗和武术影响最大的不是我的开手师傅,而是我的父亲和李杰大师。
在我看来,他们两个都是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们的生平际遇和经历,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旧中国武林中人的情况,把他二人的经历写出来,想来不是没有启迪的。
我的父亲本不姓王,而姓邓。原籍是山西省忻县。他大约于1896年出生于山西的一个武林世家。
我的高祖曾于1770——1786年乾隆在位时作过朝廷的武将。
听父亲讲过,因为高祖武艺不凡,当时还颇有名气。
后来,高祖的儿子——我的太祖也作了清朝廷的武将。
到了我祖父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朝廷,遭来横祸,弄得家贫如洗,日子艰难异常,只得举家南迁,逃到了四川的剑阁住下来。
祖父后期,穷困潦倒,子女又多,生计维艰,无法支撑,迫于无奈将我父亲给了剑阁王家作养子,改姓王,字子光,号联玺。王家是当地的大户,人丁不旺,收养我父亲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所以很快就给他娶了一个21岁的大妻子唐氏。
唐氏出身贫苦人家,为人心地善良厚道,对比她小了许多的丈夫非常关怀体贴。
当时我父亲在读私塾,每天都要来回行走十里的崎岖小路才能到学堂,很是艰苦。王家虽是大户,但对我父亲和下人却十分吝啬刻薄。
父亲因为从小跟着祖父练功习武,入又长得高大,王家给他的饭不够吃,总是感到饥饿,因此不愿意到学堂去。
又因为饭食油水太少,营养不良,晚上老是尿床。
好心的唐氏每晚都耐心地照顾他,并在白天做饭时偷偷将一块玉米饼子藏在枕头下,晚上上床之后,给丈夫吃。
不知怎么的,这件事露了风声,让狠心的王家婆知道了,她认为唐氏的行为大逆不道,派人把唐氏架到王家祠堂内审问。
唐氏怕我父亲受到连累,便矢口否认偷过玉米饼子,因而被王婆当着众人之面百般谩骂凌辱,掌嘴罚跪。唐氏痛哭流涕,受尽人格侮辱,一气之下,于当晚跳下堰塘自尽了。
我父亲目睹了这一切,这一切也深深地刺激了他。唐氏是为他而死的,唐氏死得太冤枉!???.biQuPai.coM
他感到悲愤万分,绝望已极。
为了给唐氏报仇,他放火烧了王家的房子,逃出了剑阁,到了绵阳,后来又到了成都,开始了他的新的生活。
在成都,15岁的父亲参加了凤凰山的新式军队,走上他的漫长的军旅生涯。
那时候,他从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生计,混碗饭吃。
当时的军队训练以国术(即武术、气功)为主,由于我父亲自幼跟着邓家祖父习武练功,学过一套套完整的武术、气功和伤科治疗本事,具备了相当好的武功基础,加上他聪明伶俐,体格强健,心灵手快,很快在军队的系统训练中脱颖而出,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兵成了一个武术超群、引人注目的人物。
旧军队请来传授国术的教练也有一些功夫不凡、确有实在武艺的人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