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六章:兴师办学(1 / 2)

加入书签

盐井一战,刘纬又是斩获颇丰,最主要的是这两千多蛮兵,被他收编,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当飞军!

其实,刘纬自己的江阳新军,其素质早已远超这个时代的任何一支精锐力量,但是苦于人数较少,将来迟早需要扩军。而无当飞军的加入,无异于是如虎添翼!

这些蛮兵被刘纬带回江阳后,受到了他的优待,吃得好,睡得香!尤其是孟获如约把这些生蛮的家属送来后,刘纬更是给他们分发了不少的生活和生产物资,帮助他们定居下来!

但是,现在的江阳城,人口众多,也实在是没有空地可以安排这些人了,再加上刘纬考虑到汉蛮两族人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很深,生活在一起肯定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把无当飞军和其家属安排到了方山!

还记得这个地方吗?这里就是当初悍匪张慕所盘踞的大本营!刘纬当年灭掉张慕后,这里原有的山寨等一系列设施依然还在,原本驻兵一百防御此地,以免再度落入贼匪之手,如今正好可以用来安置这些蛮人!

这里是山区,也适合生蛮人生活居住,他们被安置在此,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方山亭村!村民们可以耕种,更可以保持狩猎和采摘的习惯,而无当飞军,也在孟优的带领下,按照刘纬的《士兵训练大纲》开始了江阳模式的日常训练!

不过,对于蛮兵的训练,刘纬却遇到了麻烦!一个是语言不通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这些蛮兵,一个大字不识,而且连左右都分不清楚!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早就存在!即使是汉人百姓,不识字的人也非常多,文盲率几乎是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以前刘纬招募和训练江阳新军,所选择的都是些少年,这些孩子的领悟能力比较强,虽然不识字的人也很多,但训练过程中刘纬倒是没遇到什么太大的麻烦。wap.

但是现在不行了,新招募者往往成年男子不少,再加上不识字,思维定式已经形成,在训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愣头愣脑不知道该如何遵令而行的情况发生,浪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早先扩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了,现在蛮兵的训练,更是把这个问题凸显出来!

因此,刘纬终于下定决心,要兴办教育,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兴师办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军人的训练,这可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重大举措,百姓有了一定的文化,才能更多地了解天下大势,民智开启,方能涌现更多出身草根的人才!

除此之外,一个以识字者居多而构成的江阳郡,其核心竞争力也会陡然而升,刘纬要兴办教育,并不仅局限于眼下,更是在着眼于未来!

我们都知道,从后世的隋唐时代开始,科举制度就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朝廷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年!虽然这项制度有很多缺陷,却是当时最公平,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模式,因此才如此有生命力!

而在汉代,实行的是官员察举制度,就是所谓的举孝廉,这项制度的缺陷,不言而喻,一个有才华的人,必须得有人推举,才能被朝廷发现,委以重任,没有人际关系,是肯定没人推荐你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才被埋没,例如法正这样的人。

察举制度的另外一个弊端,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因为人际关系广泛,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推荐,总是能世代为官,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士族!

这些士族,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好的,所推荐上来的人才,也算有些能力,可以胜任!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士族内部一代又一代全都能当官,几乎成了一种定式,试想一下,如果你生在士族内部,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可以当官,你还会苦读诗书,努力增长自己的能力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