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三九章 柔然退兵,高肇归京(1 / 2)

加入书签

现在李承志受的委屈越多,同情他的人就越多。

真到有一日揭杆而起,行大逆不道之举之时,理解他的人也就越多。

民心大义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而且相当重要。

所以,他怎可能这么早就向高英低头?

老子委屈还没受够呢,还有好几首像“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诗没写呢……

李承志往下一拜,态度不可谓不恭顺:“还请太后恕罪,委实是臣心灰意懒,无意予朝堂,更元意予地州,只愿做一闲云野鹤,乡野村夫!”

感情半日苦口婆心,讲给石头听了?

高英只觉一股怒气窜到了头顶:“你以为孤真不敢除爵,还是以为孤不敢收回铁契,不敢悔婚?”

知道你敢,但又如何?

我巴不得如此!

“臣予关中说过,也予北镇说过,归京后也说后,而如今,依旧如此认为: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故而朝廷但有钧旨,无论是除爵还是收回铁契,臣绝无怨言!”

李承志微微一笑,“至于悔婚?恕臣无礼,到那时,哭的绝对不会是微臣!”

他今日主动入宫觐见高英的目的也在于此,就是想让这个女人明白:高文君姓高,而非姓李。你若真要害死她,我有什么办法?

高英何止是恼怒,感觉头都要气炸了。

她眼中似是喷着火,怒瞪着高文君,好似在说:你但凡有点心计,此时就该给孤往死里哭。

可恨的是,高文君不但不见伤心,反而满脸笑容,痴痴的盯着李承志,就差说一句“郎君知我!”

以高文君的秉性何止是哭,前脚悔了婚约,怕是后脚她就悬梁了……

故而高英也就是心中想想,是万万不会做的。

但李承志心如明镜,却依旧拿这样的话来挤兑他……

“好……好好……”

高英的脸像是青了一般,双瓣嘴唇直打哆嗦,“记住你今日所说之言,孤等着你来求我的那一日!”

李承志也不辩解,“即如此,臣就先告退了!”

做了个揖,也不待高英允准,他就施施然的往外走。高文君急呼了一声郎君,腿都迈了出去,忽觉不妥。匆匆朝高英一福,复又追了出去。

高英的两排错的咯吱直响,恨不得一声令下,将李承志乱刀分尸的心都有。

好似一腔热血,泼在了冰滩上……

她想不通,李承志凭什么有恃无恐?

当真他不可或缺,无他李承志,是孤这个太后当不成了,还是这元氏天下坐不稳了?

孤疑之际,她也曾予私下问过元英与元澄。

这二者皆老于事故,能洞察人心,是以论断应极有道理。

二人均称,李承志只是少年秉性,心高气傲,受不得半点委屈。又因大胜,风头一时无两,是以血气更甚。就如初生牛犊,不知人间险恶,行事只凭喜好,荤素不忌。

但正因如此,其必然心浮气燥,待冷落些时日,稍稍示以恩惠,必会回心转意。

元英更是断定,如今的李氏已然举族迁往京城,若真要将他降爵,莫说世家门阀,李氏连豪强不算,只能沦为庶族,寒民。故而李承志绝无传言那般风轻云淡,视权柄为粪土。

但今日她礼贤下士,主动示好,李承志却依旧元动于衷,又是何道理?

心是恼恨不已,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不觉间,高英又怀疑起元英与元澄的用心来:莫不是因孤与他有私情之故,不愿李承志重列朝堂?

那李承志呢,真就能超凡脱欲,无欲无求?

……

“郎君,若是真惹恼了太后,她若像以前……以前那般如何是好?”

以前的高英为哪般?

自然是嚣张跋扈,行事无忌,蛮不讲理。

高文君这是怕高英恼羞成怒,一刀将他给喀嚓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杀谁就杀谁,何况高英只是临朝称制的太后,更有八辅与其相辅相衡。

常言无欲则刚,阴恨无常如元恪,遇上李景真这种动不动就跟他吵的面红脖子粗的臣子、或是李神俊这种阴阳怪气,极尽讽刺挖苦之能的臣子,也只是撵出朝堂,或到秘书修书,或撵至北镇吹风了事,以求眼不见心不凡。

而如今天下皆知,本就是朝廷失了大义,李承志不得不委屈求全。是以别说恼羞成怒杀了他,若真夺了他的爵、收的他的铁契,高英与朝廷当即就能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高英再糊涂,也不会做这种自掘根基,自挖墙角的事情的。

便是她想干,真当八辅是吃素的?

高文君一点就透,顿时放下了大半个心。

亦步亦趋的跟出宫城,她终时没忍住,又小声问道:“连……连父亲(元嘉)都称,司空绝无……嗯,绝无那个心思。那郎君……郎君又为何固执己见?”

固执己见?

你还不如说我为何纠缠不休,死揪着高肇不放,非要诬他个造反的罪名?

也莫说元嘉了,但凡听到些风声之人,莫不是如此以为:高肇没有造反的动机,更无造反的能力。

这就是高肇的高明之处,近似阳谋:你李承志明明知道我在做什么,却百口莫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